【本報台北訊】指考進入最後衝刺,建中歷史老師莊德仁建議考生,考前課本概念一定要先讀熟,接著練習歷屆考古題;時事題部份,《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日本首相安倍的經濟政策、單國璽神父以及柴契爾夫人的離世等,都有可能入題。
莊德仁說,近年歷史指考科的趨勢已不再像過去考瑣碎的背誦題,而是給予史料,請學生判讀,例如同時給中國史和台灣史兩段衝突的文獻,考生先要讀懂,再判斷題目在問什麼?所以耐心看完題目非常重要,因為「答案都在題目中」,表格題也要看清楚單位再判定答案。
莊德仁表示,解題技巧不靠記憶,最好的方式是做歷屆考古題,尤其最後一個月,先將課本讀熟,再透過練習考題,了解「時序觀念」、進行「史料分析」,充分「歷史理解」,最後做出「歷史解釋」,就可以掌握題目主旨。
歷史科補教老師鄒臥龍表示,歷史著重在前四冊,考生一定要讀熟。台灣史著重在清末、日治後期時台灣皇民化的社會變遷,以及國民政府統治下,台灣經濟文化演變。
中國史則要加強國共內戰到遷台以及兩岸關係演變,另要留意秦漢隋唐宋明清各代大事及社會、經濟與文化特色;還有清代在外力欺凌下現代化的過程,包括商行貿易、自強運動、維新變法、庚子新政。
世界史部分掌握的重點包含上古埃及、古印度、希臘和羅馬文明特色、歐洲封建制度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西方帝國主義的競爭、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對立。鄒臥龍也提醒,南韓選舉、北韓試核武,考生要注意朝鮮、高麗及二次大戰後的南北韓分裂、韓戰。
時事題部份,鄒臥龍指出,少年Pi、樞機主教單國璽離世等可能會考婆羅門教、基督教等宗教問題;而柴契爾夫人離世則和新保守主義有關。另外,日本首相安倍的經濟改革,可能會和台灣經濟狀況或蔣經國時期的經濟改革比較。(系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