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
1958 縱101.5 橫43.7 紙本設色
題識:衣敞宮袍綴玉總,山中木客久相從。自攜蔬菜沽村酒,淡泊依然林下風。戊戌端午。心畬畫並題。
鈐印:溥儒。舊王孫。羲皇上人。圖/國立歷史博物館資料提供
台灣美術史上的「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心畬與黃君璧三人,都是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到台灣,在台灣畫壇的地位呈鼎足而立。
其中,溥心畬(一八九六—一九六三)是文人氣質最濃厚的一位,其作品溢顯出濃厚的書卷氣,被譽為二十世紀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溥心畬誕生於北京恭王府,清宣宗道光皇帝是他的曾祖父。清初三帝康熙、雍正與乾隆雖都愛好藝術,但溥心畬被公認是滿清皇室中才情與成就最高者。
他的一生經歷晚清的結束、民國的開國,到國共分家,正是中國政治、社會轉變最大的時期。當清朝被推翻、袁世凱圍攻恭王府時,他倉促與母、弟避居西山戒台寺,日後就以「西山逸士」自稱;之後返回恭王府定居,但已然是過時的皇族,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寄情書畫。之後因詩人陳三立的介紹而認識畫家張大千。
來台後,溥心畬在師大美術系講授國畫課程。曾出版《寒玉堂書畫論》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因癌症辭世。
今年為溥心畬逝世五十年,其圖像權成為公共財。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辦「逸筆儒風:溥心畬書畫展」,將館藏溥心畬書畫共計二○三件,選出道釋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作品七十件,分成午日鍾馗、摹古與寫生山水、溥式花鳥寫生、道釋人物、文獻資料區,以主題呈現,結合實體與虛擬的展示情境,提供多元、多樣的面向,讓參觀者藉以了解中國文人的藝術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