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從三諦偈來考察發菩提心。以《中論》的三諦偈,來討論菩提心的內容,也就是把握實相的問題。《中論》的三諦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有四種理解方式,因此就有四種菩提心。
首先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味著由因緣所形成的現象世界,都是空性。但此處的空,是把一切事物的構成要素加以分析,則一一構成的要素中,並沒有真實事物的存在,從而得知:「存在的事物只是假名和合,並沒有實在的物體存在(空)」,此即所謂的「析空觀」。
其次:「亦名為假名」,就是諸法現象中的任何一法,都無法自己本身單獨存在,全部都是假藉許多因緣而成立,所以也是「假合」非實在體。
最後:「亦名中道義」,此句顧名思義,雖然是指「中道」,但卻對「中道」一詞作獨自的解釋。亦即此處的「中道」,是指滅卻斷、常二邊,所到達的境界(而非佛性中道)。此為生滅四諦的解釋方式。
第二種,從空的方面來解釋,也就是不用分析的方式,直接徹底地了解現象世界,自身的形態當下就是空性。這種解釋的根源,是由於空性的關係,不管是「假」的立場或「中」的立場,都無法成立,只有「空」的解釋能夠確立,此即通教的特徵。
第三種立場,雖然對空、假、中三諦予以平等的解釋,但卻認為這三種相互之間並無關係。更清楚的說,空即是空,亦是假、中;假即是假,亦是空、中;中即是中,亦是空、假。
「亦即」雖然解釋「即空即假即中」,但三者是空、是假、是中,對於每一諦而言,意義仍是完全不同。更具體的說,提到「空即是空」時,所有的事物都沒有實體;提到「假即是空」時,一切事物都只有假名;提到「中即是空」時,一切都不能被限定。而且這三種看法,還有淺深的關係,亦即「空即是空」的看法最淺,「中即是空」的看法最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