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北京在災害救援中雖專業度不是問題,卻擔憂義工人數召集率不佳。
「當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後,社會過於物化,人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在公益領域中也明顯忽略了受助者及助人者的感受。」這是納比藝(北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在企業公益主題上的開場白,整體來說,大陸企業家認為公益不能流於形式,要重視「人」的元素,而台灣企業家則認為公益應透過企業既有長才,影響更廣層面。
「有人去養老院為老人洗頭,一位老人在同時段中被不同組織的義工洗了四次;有企業家到災區捐款,然後讓受捐者舉起鈔票圍著他,讓大家照相;而組織往往到了活動要宣傳時才開始招義工。」王磊說,志願服務的核心精神必須理解清楚,自願、自發、自內而外,而企業界應為這些樂於服務的好人提供優惠和技術上的支持。
永慶慈善基金會業務總監劉芸伊則以善用企業長才的角度,透過案例分享「殘疾人士全方位生活關懷」和「長者住居安全」的服務歷程。他們邀請兩岸殘疾人士一起參加上海世博,途中感到有障礙的地方就發函要求有關單位提供友善環境,不僅航空公司有改善,還能到西湖遊覽,甚至輔導大學生設計適合障礙者及長者的生活用品,在兩岸公益論壇舉辦前,就已將關懷擴及兩岸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