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音於一年前嫁給先生阿偉,阿偉上有二個哥哥皆已婚,一家八人同住,家音的大嫂於半年前生下孩子後,就辭職在家照顧小孩。大嫂說話直,常刺傷人而不自知,心情不好時就會擺臉色,並常指使家音做事,家音體恤大嫂照顧小孩辛苦,不予計較。
一日家音下班回家,大嫂便開始指使家音做事並不斷碎念,家音不滿地回了大嫂幾句,之後兩人就不說話了,婆婆見狀相當難過,叫阿偉跟家音說,大嫂是無心的,不要與她計較,但家音已多次忍耐大嫂無理的挑剔,她想知道該如何與大嫂相處?
葉紹國教授詳解(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教授):
有人向一位五代同堂、子孫昌旺的大家長問持家之道,只見他筆下頻頻寫著「忍」字,可見得要維持一個大家庭是何等不易!然而,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盛行,大部分人忍功不足,因此也就衝突不斷。
家音與大嫂的衝突只是大家庭浮在表面的問題之一,須放在家庭的脈絡中來理解。首先,須討論這個家庭的家事分配問題,家中的掌理人主要是誰?是婆婆還是大嫂?二嫂與家音的家事責任是什麼?其他四位男士又承擔什麼?除了夫妻切身自理的事之外,其他家事有經過分配協商嗎?大嫂生孩子以後辭職在家,是她個人的意願嗎?還是受旁人明示、暗示所逼而做的決定?
常言道: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許須多觀察、多探詢才能得知真相。家音有一顆溫暖的心,也受婆婆疼愛,因此可以先放下心結,大家坐下來談。對於大嫂的直言傷人,家音可以告訴她聽話者的真實感受,也許她知道後會改進。至於無理的挑剔,可能只是反映大嫂的鬱悶不滿,或嫉妒、羨慕家音可以出去工作。在傳統家庭,居弱勢者往往不敢吭氣,在無處宣洩下,很容易把那股怨氣轉移到菜鳥或同樣的弱勢者身上,家音只是替罪羔羊而已。
在此案例中,二嫂隱而不顯,二嫂與大嫂相處時間較長,她倆的關係狀態如何、相處模式如何?其中是否有可借鏡之處?
將心比心,如果鎮日在家帶嬰兒,還要打理家中一切,任憑誰也承擔不了,對上班回來的人吆喝幾句、嘮叨幾句,豈不是很正常的反應嗎?家音不覺得大嫂受委屈了嗎?有此認知之後,家音的態度可從被動轉為主動,譬如下班回家後,主動問大嫂有什麼事需要幫忙;也可接手帶孩子,讓大嫂休息;有機會就帶些好吃的東西回來給她;或偶爾買漂亮可愛的小禮物送她;或請她外出用餐,不用煮飯;找時間和她聊聊做主婦與母親的心情。日久見人心,相信大嫂會慢慢改變她的態度,態度轉變,言語自然就會不同。惟須切記,女人間的談話不可轉述,免得橫生枝節。
當然這樣仍是不夠的,有關家事責任的部分仍須釜底抽薪地處理,這可由家中男人出面。如果這些都沒法扭轉,就只好先忍著吧,等經濟許可時,再擇期搬走;或再忍耐幾年,各家都有孩子時,自然就會分開住了;或其中一家留下與父母同住,其餘搬離家中,端看大家討論溝通的結果。
總之,大家庭相處是不容易的,學習智慧、寬容與忍耐,乃家庭和樂之道。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3393-3575 ★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