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俗】插艾草 塗雄黃 佩香囊

常書偵 |2013.06.12
2755觀看次
字級

據文獻記載,中國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防疫禳災已經成為端午節俗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依據《易經》等典籍記載,陰惡從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陽氣運行到端點的端陽之時,這種日子惡癘病疫最易流行傳染,加之端午節處於小滿和夏至之間,此時,隨著氣溫的升高,昆蟲、細菌、病毒極易繁殖和擴散,誘發疫病。

古人為防病保健,把端午節作為防治夏季疾病的開端。這可從一直傳承下來的民間舊俗中得到印證。

 插艾草避瘟疫

民諺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昔日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艾草,又名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祛寒濕的功能。在中醫針灸中,艾草製絨,還可以灸疾治病。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稱:「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由此看出用艾草的風氣之盛。在端午這天,以艾草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除此,或有插菖蒲,或並用艾葉、榴花、蒜頭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也用來避瘟疫和辟邪。

 塗雄黃避蟲毒

清末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節令門》中有詠〈端陽詩〉云:「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貼,卻疑帳主怕靈符」;近代人子鴻的〈燕京竹枝詞〉亦有詩詠雄黃一事:「何人傳下此奇方,為闢毒蟲抹雄黃。兒童頭上都有跡,整個王字印中央。」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作為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因此,中國神話傳說中便常出現用雄黃來抑止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就因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神力現出原形。

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房子四周,以防蚊蟲孳生,蛇類靠近;而塗抹在孩童額上畫王字,以及飲用雄黃酒,也都是祈望能夠避邪,以達袪病之目的。

佩香囊祛邪扶正

香囊就是將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雄黃、冰片、樟腦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梱紮編串,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玲瓏可愛的香袋,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或懸於帳中,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香囊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持久、清香純正,因此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現在,香囊已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應景吉祥物,商店或市場都是熱賣的商品。

古人在端午日除上述「防疫」措施外,還有划龍舟強身健體等習俗,曾有專家提議將端午節立為「全民防疫日」,是不無道理的。

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進行防疫。我們勤勞而有智慧的老祖先,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有防疫意識,可謂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即便科技發達的今日,為了預防突更加可怕的突變病毒侵害,端午居家自身的防疫習俗,更加有意義及歷史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