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花蓮港二三事

林育德 |2013.06.06
1903觀看次
字級

1、兩個花蓮港

從花蓮中學任何一棟大樓望向太平洋的方向,除了海,還有堤防,砂石車駛經海防大樓,那是真正符合字面上意義的「海關」。每年一次,海軍敦睦艦隊會帶著一隊軍艦,停泊在不遠處的港灣,供小城的民眾親自檢視他們繳納的稅收究竟買來怎麼樣的海上軍武。那是海防大樓不設防的一天,通常也是軍訓課停課的一天,砂石車以及軍艦,東砂北運政策與全民國防政策,這一部分的花蓮港,沒有在我心中留下什麼與港口有關的記憶。

沿著北濱海岸路往北,轉入港口路繼續北行,或沿七星潭南下,經花蓮一九三縣道,均會抵達花蓮區漁會,或者觀光客比較熟悉的花蓮賞鯨碼頭,這裡才是我記憶中的花蓮港。也是假日全家前來採買新鮮魚貨的港口市集,買上一袋林記魚丸,看鬼頭刀或曼波魚(當年還叫做翻車魚)擺放在永遠溼滑的港區地面上,眾人出價,眾人分切,眾人裝袋。如果是颱風前夕,可以看到大小船隻擠滿港內,漁民收拾網具閒聊,很難想像這些看起來不甚牢靠的小船,曾經見過什麼樣的浪,捕過什麼樣的魚,到過什麼樣的地方。

2、誰的花蓮港

所以說,我的花蓮港可分為二,而且側重在「港」的實際意義上,一個是有魚鮮的漁港,一個是專供大型船隻貨櫃停泊的商港,我並不那麼喜歡商港,這些年,有些兒時友人在漁港海巡署駐所服役,又加深了我對漁港的眷戀與喜好。想起方梓的《來去花蓮港》,其實是指現今的花蓮市,在中山路與節約街交叉口,可以見到一棟典雅的教堂,名稱正是「花蓮港教會」,距今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想起廖鴻基曾說,當年他在花中海岸教室遠眺太平洋時,見到一位瀟灑的漁夫,苦悶的少年非常渴望能夠與他互換身分。我已經離開花中,離開苦悶少年好一段時日了,但仍然常常造訪花蓮港,看著港口近處不甚美麗的海水,有薄薄的浮油,半死不活的魚屍,也難免會覺得哀傷,想要與誰互換身分,卻一直缺乏勇氣。

3、惡補花蓮港

關於花蓮港的種種,有許多是在略懂人事後才惡補來的,對自己的土地了解太少,對海洋也了解太少,隨著年歲總覺得愧疚。那些躺在港口任人叫賣的魚蝦蚌蟹,不知是否也是漁民惡捕而來?我不知道。當我見到這些生物的時候,總在牠們斷氣或者將死未死的彌留之際,也不忍多看幾眼,不只是因為人道的理由,而是若光看不買,怕遭到商販連連白眼,只得若無其事的走過。

我為港口寫過一些詩,寫過基隆港,寫過曾經存在於花蓮港的白燈塔好多次,但對於花蓮港本身,我總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雖然在花中看海看港口看了三年,到過港口無數次,陪著遠道而來的友人去賞過幾次鯨豚,大多時候,我只來到港邊,或是遠眺港灣而已,並不真的與港口發生什麼關係。

《來去花蓮港》最讓我喜歡的是,這是女性書寫花蓮港(無論在意義上與港口是否靠近)的作品,在此之前,港內早有諸多男性作家分別留下詩文,港外的海洋世界也大多建構於男性作家的視野,作為讀者,非常喜見女性作家加入書寫的陣容。

帶著這些年惡補而來的花蓮港歷史,有時在花蓮港採買一些可能被惡捕的海鮮,我仍然天真的希望,有一天花蓮港也可以深深的惡捕/惡補我,在我將睡未睡的彌留之際,也許我可以寫出我自己的花蓮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