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參生參死《聽啊,緬甸的豎琴!》與《落花尋僧去》的對話

若曦 |2013.06.02
1358觀看次
字級

頭一次造訪大鑑禪堂,參加香海文化舉辦林谷芳老師和梁寒衣老師的講談會,可以說是托著空碗而來,毫無預設地承接這些美妙的資糧。

這場名為「參生、參死的異域履程」,乍聽之下有些嚴肅,而事實上一場講談會下來,猶如心靈洗滌的饗宴,不論是在自我或生命上都獲得另一層體悟,內心也因充實飽滿而感到歡快。

梁寒衣老師將《聽啊,緬甸的豎琴!》這本書視為一個浩廣的生命旅程經歷,而其沿途風景產生的共鳴則反映著內心,因人而異。

生命確實就是一個橫跨在生與死之間的旅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重要的是路程中所留下的體悟,是否足以找回最初那顆本心。

書裡包含了許多外在旅程的經歷,而事實上卻更像是種內在的朝聖之旅。我們藉由對景色的種種觸動,去激發或了解更深層的自我。梁寒衣老師說:「旅程的設計和生命的參思與感悟有關」正如華嚴經裡所載明:「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像是一個內在的投影機,醞釀著生命中每一個場景,在因緣和合的情況下便反映在現實這塊布幕上。照理說,心應當主導一切,這是個事實。而我們往往在絢爛中迷失,在情緒裡周旋,導致每一個小輪迴在生命裡製造混亂,心隨之散漫紛飛。最後卻是讓誰主導了一切?

講談會進行到一半,我趁著空隙打開了一封簡訊,即刻又將手機闔起,剛好來得及接上林谷芳老師的發言。

無奈幾秒鐘的時間,幾行字,足足讓整顆心變調。其實過去了,我們常譬喻很多事情早已如過眼雲煙般。可是往往事情過了,人卻沒過,心念時時刻刻將殘影斷緒打包隨身,以致我們的背囊愈來愈重。擴大點來看,這些行李橫跨到下輩子,都是根生的種子 將創造出許多毫無來由的習氣和情緒,進而長出無數業果。

我猜我還算有福報,不遲不早,剛好林老師講到觀照。這可是個救命的技能!他告訴我們當妄念紛飛時,在萬數個刪節號還未及顯現前,必須先劃下句點。我們透過平靜的覺察,像鏡子般照出自己的足與不足,並如實地當下接受,坦然行去。他說:「我們都是帶著情性而來,絕不是糊里糊塗的物理組合。」因此要能找回生命的主導權,更應該學習梁老師行者般的姿態,不閃避、不逃脫,放膽地觀照,最後平實放下,了然於心。

次一章

再次參與「參生、參死的異域履程」,是在臺北書院舉行的最後一場講談會,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對這題材已不算全然陌生,因此林老師和梁老師更深入探討到底修行的基底為何,紅塵裡浮沉的我們如何才能不至迷失?

林谷芳老師曾在冰天雪地裡見到自我生命的侷限,在江南景色裡看到生命如何到達極致又在轉眼間殞落無痕。他認為即便我們無法直參死生,只要能牢記世事的無常,體會生命的不自由和無奈,便能令自己於紅塵中不至退轉或落入怪力亂神之歪途。

確實,我們的生命在廣大的世界或漫長的輪迴裡是相對的渺小不堪,而期望能留住一切依他性的身外之物總使我們在得失中傷感失望。了解人生的種種無奈後,修行的必要性已無庸置疑;唯獨許多有心人卻總是施不上力,打坐時都很清明,離開了蒲團後那顆庸人自擾的心又開始作祟攪局,彷彿修行和生活是兩回事。

梁寒衣老師認為真正的修行離不開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必須學習,在任何時候都能安住寧靜和禪定,才不至於落於口頭和形式上的修行。尤其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事件中,更能見到自己不加掩飾的惡習,只要能如實地看待面對,在每一個煩惱和跌倒的當下,都是能突破自我的契機。

三場講談會下來,兩位老師分享了許多自身的修行經驗,以供我們效仿學習,其實不論是藉由內而外的觀照,或是外而內的觸動去產生參差對照,之中的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為了激發我們欲接近本然的渴望,發現生命旅程的目的,便是回到毫無附著的最初。

於是,只要能察覺所有的恐懼和煩惱,皆因人而異的存在或不存在,並能在生活中如實觀照、坦然行去,就已經是一種解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