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石映襯道教、佛教互相尊重、包容。
圖/本報資料照片
那女童(天山童姥)問道:「什麼叫作十忍」。
虛竹的武功平平,佛經卻熟,說道:「一割肉飼鷹,二投身餓虎,三祈頭謝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燈,六挑眼布施,七剝皮書經,八剌心決志,九燒身供佛,十刺血灑地。」
(金庸:天龍八部,卷七;萬仙大會 第三十五回:紅顏彈指老,剎那風華)
午後,驅車到昆明東北郊鳳鳴山上,參觀供奉北方玄天真武上帝的金殿,金殿是道教祭壇,其中神像、梁柱、匾額甚至縵幃,皆以純銅鑄成,總重超過兩百五十多噸,是現存最大之銅鑄殿院。當初落成時,純銅擦亮了,真的是金光閃閃,因而得名。
想到數年前旅遊西班牙,在古昔大港塞維亞,也參觀過守住海道,置放大砲的黃金堡壘,彼地則是包以金箔,在夕陽下閃爍動人,不過後來隨著港口淤塞,海關廢掉了,當年的古堡也成為廢墟。想到古人所說:「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垮了」確是滄海桑田,人生無常。
野心揮刀禍延子孫
再看建了金殿的吳三桂,當初為了陳圓圓而迎清兵入關,已為後人所詈罵,而在任平西王時,又妄想稱帝獨霸一方。金殿中今尚有吳三桂用過的大刀,另有道教祈福的七星寶劍。看來十分沉重,要舞劍驅邪或舞刀保國似乎都不容易,藉建金殿以廣結地方人士,圖謀自立為帝的意圖倒是如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最後終於落得禍延子孫,令人嘆息。
天雖陰而不雨,稍有風,走在古木蔭中,實是人間一大快事。緩步下來,和三兩朋友,上窮碧落下黃泉,十分悠閒。道旁有彝族婦人,正在縫製繡花鞋,一針一線,手法相當俐落。想起當初李太白小時,看見老婦人在磨鐵杵的事。人間事真的貴在持久有恆,作學問也是「進銳者退速」,還不如一步一腳印,長久耕耘。
獅象雕石三教合一
又聯想到早晨在大石林中,安步往崖頂眺望亭前進時,雖未及頂,在高處有一石如象。這個石像不需多用想像力,象鼻、象耳、象身皆清晰可辨。而金殿入口的「太和宮」門前,即有獅象雕石各一。導遊解釋這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最佳表現。佛家在正殿,除主佛奉釋迦牟尼之外,大乘者左為文殊菩薩騎青獅,表智慧;右為普賢菩薩騎白象表力行。
宗教修行,重在實證體悟,以佛教而言,禪宗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崇意會神道,大開圓覺,常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意向堅定,擇定修行方向,努力奉行,不然道理說得頭頭是道,只是耍嘴皮子,不僅誤人,而且自誤,真是該小心謹慎的。
喝口普洱笑談茶經
考據古史,吳三桂也並非驍勇善戰之輩,只因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而因緣際會奉命鎮守山海關而已,如果當年並非年少得志,而是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路循序修學,先修品格而後為官宦,也許不會變成大家唾罵的反覆小人了。
下得山來,在孟海茶莊中,喝了十九年的普洱,聽小女子大力鼓吹諸好茶,不覺莞爾。所推銷的道理雖然有些誇大,然而顯見訓練有素,確實說得天花亂墜,眾觀光客紛紛刷卡掏錢,這大約也是日積月累的成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