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 帶動「國學熱」經濟

 |2013.06.01
1423觀看次
字級
「和諧中華‧大哉孔子」海峽兩岸儒家文化推廣活動於濟南府學文廟舉行,台灣的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孔孟學會、中華經典學會連袂出席,與濟南二百個家庭在大成殿前齊聲誦讀《論語》名句,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圖/中新社
一群平均年齡五歲半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做由成語改編的館操、學習茶道(下圖)。圖/中新社
兩岸儒家文化推廣活動日前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台灣三個致力於傳揚中華文化的協會: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孔孟學會和中華經典學會連袂出席,和當地二百個家庭齊聚在大成殿前,大聲誦讀《論語》名句,場面壯觀。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兩岸儒家文化推廣活動日前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台灣三個致力於傳揚中華文化的協會: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中華孔孟學會和中華經典學會連袂出席,和當地二百個家庭齊聚在大成殿前,大聲誦讀《論語》名句,場面壯觀。隔天,已舉辦過三屆的「和諧中華‧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開幕,作為主會場的濟南市經五路小學近千名師生,與台中、香港、澳門、廈門兩岸五地、近五萬人一起誦讀《論語》經典名篇。山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莊衛平在開幕式上表示,中華傳統文化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是維繫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希望兩岸加強文化交流溝通,讓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曾經擔任過立委的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智慧,接受大陸中新社專訪時也表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紐帶,能讓全世界華人找到回家的路。

經濟發展 文化尋根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富裕,尤其與國際社會往來互動頻繁密切,大陸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文化尋根,從五千年歷史,尋找有別於西方的獨特價值;加上研究歷史、古典文學的學者,例如于丹等人,不斷以各種形式演講呼籲,不能忘本,要善用古老智慧;中央教育單位則在中考、高考中加重文言文比例,使得大陸民眾愈來愈重視國學教育。

日前大陸中華書局還與北京多所中等學校合作,引進台灣高中課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做為高中學生研讀的教材,希望以此為基礎,向全大陸中小學校推行,建立中華文化的教育體系。

政策上路,愈來愈多希望贏在起跑點的家長讓孩子從小誦讀經典,坊間各式各樣的國學教育課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民辦國學教育機構已超過二千個。像是在長春市一家「童學館」裡,一群平均年齡只有五歲半的孩子,每天身著漢服,有模有樣地學習茶道、禮儀、做由成語改編的館操。還有蘇州市的「德善書院」,是蘇城首家公辦的地方書院,孩子在書院中,讀《三字經》,寫書法,用木刷、宣紙,體驗桃花塢木刻木版套印的製作工藝,老師穿上漢服,運用生動圖片跟孩子介紹中國悠久歷史。一位學員家長表示,透過這樣的國學傳習,能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中華經典文化特色。

除了學前教育,數以萬計的小學、中學加開國學課程,像是山東省諸城市賈悅鎮馬莊初中,利用學校道路兩側的布告欄,構建一條「國學長廊」;寒亭河西學校則以「書香浸潤,活力校園」作為經典詩文誦讀主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進行科學有序的誦讀教材安排,透過唐詩宋詞、四書五經循序漸進鼓勵學生領略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

熱潮背後 功利取向

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說,國學熱從趨勢看,背後其實有功利因素驅使,說不清誰認識了傳統文化的好處,更多的是個人因自身需求的感悟和學習。

停頓幾十年的國學教育頓時百花齊放,帶動「國學熱」經濟,甚至牽動年輕學子未來的就業志願。據中國大陸各大招聘網站統計,目前全國合格國學教師的缺口達一百多萬人,且國學教師的薪資比其他科目的教師要高很多,月平均工資在人民幣四千元以上,在一線城市的月薪更高達八千到一萬元,兼職國學教師的鐘點費也要一百到一百五十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