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擁有百年歷史、國內規模最大的古蹟群酖舊台鐵局將注入新生命,文建會已決定將其升格為國定古蹟,投入三億元進行修復,做為台灣現代化歷程及鐵道博物館,並首開先例引進國際級開發商,利用歷史空間做文化藝術展場、餐飲等再利用,同一區域內非古蹟建築將重建做為商業大樓。
以舊台鐵局為主的古蹟群位於台北巿延平北路、塔城街、巿民大道及忠孝西路圍成的街廓內,除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主建築外,附屬建築包括台北工場、工務室、電源室、食堂、八角樓男廁、防空洞等六棟建物也都被台北巿政府公告為巿定古蹟,其中台北工場的屋架還是利用清末機器局的基礎,年代最為久遠。
負責主導古蹟修復的台灣博物館指出,明年初將公告甄選設計修繕單位,經過文物清點與考據後,後年正式動工,修繕期間將不會封閉工地,讓整個古蹟修復過程可以做為教育素材,加上舊台鐵局古蹟群的工法複雜,有木造、泥塑、磚造等不同方式,手工藝的部分也特別多,透過整個修復計畫也可為台灣培養出一批匠藝人才。
台博館表示,國內從來沒有一個地區像舊台鐵局擁有如此高的古蹟密度,整個古蹟修復案必須採取和以往不同的做法。
台博館說,為兼顧古蹟保存和台鐵收益,古蹟區內將引進國際級的開發商規畫商業用途,而開發和修復作業將同步進行,以免兩者發生衝突。
台博館透露,和舊台鐵局古蹟群隔著塔城街,還有一塊台鐵的舊宿合用地,目前正在協調兩塊用地能夠一起招商,讓開發團隊能做更完整的利用。
鐵道文化協會會長鄭銘彰指出,十年前日本進行東京汐留貨物車站更新時,開發商在整地時意外挖出一八七二年日本第一條傳統鐵路通車典禮所在的新橋車站月台遺蹟,開發商被迫修正開發計畫以保留古蹟原貌,所有的新建大樓都圍繞在遺址旁興建,在高聳的大樓群中形成一個類似中庭的休閒區,證明古蹟與現代能做很好的搭配。
但鄭銘彰也坦言,台灣的建築業有沒有足夠的文化涵養與設計能力,實在讓人擔心,如果古蹟修復了,但因引進商業活動走了樣,絕非是文化界的初衷,這方面台博館恐怕得多費心思、嚴加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