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講師林煥祥設計了二十六個實驗讓學生動手玩。圖為「靜電水母」實驗,運用同性電荷相斥的原理,讓尼龍繩絲在空氣中飛舞。 圖/劉盈慧
【本報台北訊】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洪瑞兒與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林煥祥,三年前著手辦理「科學美學課程」;他們將平地原住民學生與資優生分在同一組上課,並請學生動手做二十六種科學實驗。
經過二年培育,學生在科學學習上變得更樂觀、有自信,也更懂得如何探索科學。
為了提升原住民孩童的科普知識,洪瑞兒與林煥祥在國科會經費的支持下,三年前在高雄某所國中選出了十七位平地原住民與十四位資優生共同上課,每周接受一個半小時的科學課程,持續上了兩年課。
「新奇、有趣、美感,是激發科學學習的三種策略」,林煥祥表示,對於原住民、新移民小孩等資源較少的弱勢族群而言,考試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難看的分數還會成為他們學習的絆腳石。為了讓科學更貼近孩子的興趣,林煥祥的團隊設計了「靜電水母」、「紗網杯」、「頻果氣球」等二十六個實驗;並將資優生與原住民孩童分在同一組學校,彼此可互做榜樣。
林煥祥拿毛布仔細摩擦棒狀氣球與切成絲狀的尼龍繩,讓氣球與尼龍繩都帶有相同的電荷;隨後把絲狀尼龍繩隨手向天花板一拋,原本揪在一團的尼龍絲因同性電荷相斥,瞬間散開成水母狀。林煥祥還拿棒狀氣球當「指揮器」,當水母尼龍絲要掉落時就把氣球往前移,水母尼龍絲遇到帶有同性電荷的氣球,又繼續朝天升起。
洪瑞兒表示,研究結果發現,經過「科學美學課程」的培育後,學生在「確定研究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步驟」與「提出有證據為依據的結論」等四個探索能力有明顯提升;學生在心態上,則變得更「樂觀」、「自信」、「相互欣賞」、「自我滿足」。
國科會建議,科學學習不應只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何利用開發教材方式,讓原住民學生建立科學探究能力,進而改變其學習的固定思考模式,將有助平地原住民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