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小常識】 石鼓文

文與圖/陳牧雨 |2013.05.28
1949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唐朝時在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發現了十面直徑約三尺餘圓形如鼓的石頭,上面分別刻有四言古詩。內容記述國君遊獵一事,所以又被稱為「獵碣」,因為曾被丟棄在陳倉荒野,所以也被稱為「陳倉十碣」,(碣,本意是刻有文字的圓形石碑);又因石頭為鼓形,所以普遍被稱為「石鼓文」。

石鼓文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字形介於大篆、小篆之間。篆書大都長形字體,石鼓文則較接近方形。自從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詩歌歌頌石鼓文後,石鼓文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石鼓出土後,曾被運置鳳翔孔廟。五代因為戰亂,石鼓散落於民間;直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

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一一○八年),將其遷到汴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遷「石鼓」於臨安(今杭州);金兵進入汴京後,將其運回燕京(今北京);近代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將石鼓遷出北京,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多破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已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無存。

傳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趙孟頫藏本(即范氏「天一閣」藏本)、明代安國藏中權本、先鋒本(亦稱前茅本)、後勁本,皆宋拓本。「天一閣」本已毀於火,後三種現在都藏於日本。

唐代張懷瓘、竇皋、韓愈等都認為石鼓文是周文王時期的產物;韋應物則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東西;宋代董逋、程大昌等則認為刻於周成王時期;金代馬定國以為西魏大統十一年(五四五)刻;清代俞正燮認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四四六)刻。

而認為是秦時所刻者,則始自宋代鄭樵。清代震鈞以為秦文公時刻,今人馬衡以為秦穆公時刻,郭沫若以為秦襄公時所刻,唐蘭則考為秦獻公十一年(前三七四)刻,莫衷一是,然而每個人都有其理論的基礎,因此至今仍無定論。

許多書家認為,學《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學小篆,百無一失。因此後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無不臨習。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大書家皆得力於石鼓文的練習,終成一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