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厝走溪流 迷你竹籠厝承載歷史 |2013.05.27 語音朗讀 375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李養以等比例搭建竹籠厝模型,門上還貼有對聯。圖/黃宣翰 李養以等比例搭建竹籠厝模型,門上還貼有對聯。圖/黃宣翰 【本報台南訊】農業時代的「竹籠厝」冬暖夏涼,台南市安南區七十一歲工匠李養,以巧手打造縮小版竹籠厝模型,讓子孫了解傳統竹屋搭建工法。 李養參加安南區十二佃佃西里龍安宮慶典,展示他製作的竹籠厝模型,門上還有對聯,製作十分精細。小朋友嘖嘖稱奇,詢問他竹籠厝的由來。 李養指出,民國三○年代農業社會,安南區民眾都住這種竹籠厝,房子主要架構以竹子搭建成,屋頂用芒草遮雨,現在沒有幾個人會蓋這種竹籠厝。 「我擔心這項傳統工藝失傳,決定打造竹籠厝模型。」李養說,為記錄先民的建築智慧,包括竹料選材、屋頂設計、鑽孔挖洞、組合骨架,每項工序細心製作,竹籠厝模型以等比例縮小,花了四個多月才完成。 吳姓耆老說,竹籠厝對台江地區有特別意義,民國二十八年曾文溪河道堤防完工前,每逢大雨溪水氾濫,住民為躲避水患,大水過後「扛厝搬家」,尋找適合居住的土地,才出現竹籠厝這種因應環境變遷的房舍,並有「扛厝走溪流」的故事流傳至今。 前一篇文章 街頭藝人審議 跨國搭檔吸睛 下一篇文章 小檔案--陳向宏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5【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6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7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10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風土心》典藏展 再現土地情感與生命追求高雄春藝重磅登場 三檔國樂新舊相融再現眷村場景 《六公里的返鄉路》獲休士頓影展金獎跟著時空旅人 探索現代建築與歷史場域故事再現傳統戲曲榮光 地藏庵化身戲台上演八仙傳奇讓心靈反璞歸真 鄭宗龍《毛月亮》國際巡演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