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厝走溪流 迷你竹籠厝承載歷史

 |2013.05.27
3759觀看次
字級
李養以等比例搭建竹籠厝模型,門上還貼有對聯。圖/黃宣翰
李養以等比例搭建竹籠厝模型,門上還貼有對聯。圖/黃宣翰

【本報台南訊】農業時代的「竹籠厝」冬暖夏涼,台南市安南區七十一歲工匠李養,以巧手打造縮小版竹籠厝模型,讓子孫了解傳統竹屋搭建工法。

李養參加安南區十二佃佃西里龍安宮慶典,展示他製作的竹籠厝模型,門上還有對聯,製作十分精細。小朋友嘖嘖稱奇,詢問他竹籠厝的由來。

李養指出,民國三○年代農業社會,安南區民眾都住這種竹籠厝,房子主要架構以竹子搭建成,屋頂用芒草遮雨,現在沒有幾個人會蓋這種竹籠厝。

「我擔心這項傳統工藝失傳,決定打造竹籠厝模型。」李養說,為記錄先民的建築智慧,包括竹料選材、屋頂設計、鑽孔挖洞、組合骨架,每項工序細心製作,竹籠厝模型以等比例縮小,花了四個多月才完成。

吳姓耆老說,竹籠厝對台江地區有特別意義,民國二十八年曾文溪河道堤防完工前,每逢大雨溪水氾濫,住民為躲避水患,大水過後「扛厝搬家」,尋找適合居住的土地,才出現竹籠厝這種因應環境變遷的房舍,並有「扛厝走溪流」的故事流傳至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