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住外縣市的女性友人來訪,趁著周日,我帶她們母女倆好好參訪這個城市。中午用餐時,友人聊到她沒帶來的大兒子。她表示:「浩浩不太有禮貌,到朋友家中作客,會把朋友家當成自己家,直接跳上朋友房間的彈簧床……」友人說這些話的同時,我眼睛正瞄著一直在跑跑跳跳的友人女兒:快六歲的小瑄瑄,一會兒在沙發椅跳上跳下,一會兒又四處移動每張小沙發椅,直到工作人員前來制止,友人才喊了一聲:「小瑄瑄,不可以這樣!」
到了晚上用餐時間,小瑄瑄做了一件更誇張的事:她把餐廳桌上的醬油瓶拿來打開瓶口,伸舌頭去舔。友人忍不住罵了:「小瑄瑄,這樣誰還敢用那瓶醬油!」我趕緊拿出衛生紙擦拭小瑄瑄剛剛舔過的瓶口。
從早上她女兒搭計程車就不肯好好坐著,躺在友人大腿上,雙腳頂住車頂,身體呈九十度的高難度瑜伽動作;到在餐廳移動沙發,再到舔醬油瓶……我終於忍不住向友人提起管教問題,她卻回答我:「我先生最近看了一本『奧修』大師寫的書,要我們學會當個孩子,對自己的孩子更不能限制太多,他(她)們才能夠盡情發展潛在能力。」
我知道這類強調讓孩子適性發展的理論,國內也有一些實驗性國小強調這類課程,甚至我曾就讀的佛學院,當年都曾開會討論過:是否要辦一間從幼兒園到大學的「佛教學校」?當年我持反對票,理由是:這些孩子未來遲早要出去面對社會,特殊的教育模式會不會讓他(她)們在社會上難以生存,與人群格格不入?
美國電影工作者曾針對某州的「類奧修村」實地探訪,之後拍成電影,女主角是珍妮佛安妮絲頓。故事是一對失意的夫妻意外地進入了「類奧修村」生活,剛開始他們對於無拘無束、整天打坐、唱歌、跳舞的生活感到新鮮有趣並樂在其中。但是,有一天妻子發現老公對另一名女子放電,她再也受不了,而老公卻說:「在這裡,妳也可以另外找性伴侶。」幾經思考,夫妻倆選擇離開「類奧修村」。
奧修是一個強調孩子可以集體生活,不需要父母親的人。他的部分理論或許有參考價值,但一昧跟隨理論、完全不管孩子的結果,卻易讓孩子變成他人眼裡:沒教養的小孩!
這樣的孩子,進入同儕團體,例如學校後,極可能因為價值觀與他人大相逕庭,而變成孤僻的學童。求學時期,相信你我都曾遇過「怪咖」,同學很難與他(她)們溝通,因為他們想的總是與一般人不同。當然他們之中,絕大部分具有藝術天分,因為他們的想法容易天馬行空,不按牌理出牌。
但是各位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正常成長,在學校可以擁有一群好友,出社會可以有穩定的工作……還是要好好教導孩子:紅燈停、綠燈行,不要學螃蟹橫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