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
蓓蓓與阿恆結婚二十年,阿恆為家中老么,原生家庭大大小小的事都順著他,自小養成他少爺般的個性;蓓蓓也因為深愛著阿恆,所以無論婚前或婚後,也都是以阿恆的意見為主。婚後阿恆不願生小孩,蓓蓓雖感遺憾但也順從,二十年來過著只有兩人的世界,但漸漸地兩人沒有共同的話題,也沒有小孩活絡家裡的氣氛,感情漸淡。近年已分房睡,去年阿恆突提離婚,讓蓓蓓感到相當難過,她不願離婚,因不想老來無伴,想知道該如何改變與阿恆現在的相處模式?
葉紹國教授詳解:
順從是傳統文化中優勢者對幼弱者要求的「德性」,比如夫對妻、父母對子女、長官對下屬,其中還因性格、關係狀態而有些變化。「順從」的要求有許多陷阱,該不該「從」?必須以法、理、情等是非、價值判斷為前提來考慮。尤其在現今人際關係複雜,處境多變的情況下,每個決定都有其風險與後果。
蓓蓓對阿恆凡事順從,一則是深愛,一則也可能是害怕失去,因此在兩人關係中,自始沒有得到精神上的「平等」。以順從做關係指標,阿恆可以予取予求,蓓蓓則失去做自由判斷的自主性。心理需求長期處在被壓抑的狀態,不能用自己的心與腦來對應思考,心靈缺少成長活力,失去自信、充實之美,就像是為愛被困鎖在城堡中的美麗公主,奄奄一息,怎可能再有動人的形貌?沒有源頭活水,哪來清新的溪流?
試想,阿恆不願生孩子為什麼就比蓓蓓想做母親的願望,更應被優先考慮?蓓蓓的爸媽想有外孫,難道不應被考慮?作為女性對自己的需要及生命中重要的事,應該要有自己的看法,對所謂合理、正確的判斷必須要有所堅持。甚至要設法讓對方支持妳,而且這樣更能贏得對方的敬重。在現實生活中,有無數的例子證明許多原本不想要孩子的人,一旦有了孩子之後,也能成為賢良的父母。
目前蓓蓓感到後悔、無奈、哀怨著,甚至把目前婚姻的狀況歸咎於沒有孩子,雖可能是實情,卻也不盡然合理。有孩子讓人感到溫馨,沒孩子少了牽絆,也能活出精采;可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或興趣,或將小愛化為大愛,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夫妻各自充實精進,日日面對挑戰,有各種事物可以交換、商量,怎會沒有話題呢?
另外,雙方感情漸淡,仍在壯年就已分房,這是婚姻危機的訊號,蓓蓓怎會沒警覺呢?為何沒有及早謀求改善?等到對方提離婚了,才開始感到難過、希望老來有伴,是不是有點遲了?而且既然都已經沒話可說了,該怎麼成「伴」?
當務之急是蓓蓓需要清楚對方提離婚的動機,反省相處的模式,改變兩人的生活型態,這些都需要相當大的支持力量,而且還需要對方有誠意的配合。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求助於諮商專家,讓雙方有表述、對話的機會,或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人性是矛盾的,人們常有許多不可同時並存的願望,譬如,許多女性希望丈夫出人頭地,卻又希望他時常陪伴在側;阿恆雖然喜歡順從,但也可能會喜歡生氣蓬勃有創意的個性。因此,不要只被對方一時的喜好或習氣牽著走,要有自己的格調與堅持。從這個案例看,人若有特定高遠的志向需要去實現,想免去兒女牽掛也就罷了;如果不是,那麼就順乎自然生養子女,度過平凡充實的一生,不也是很好嗎?
★「女人104免費法律諮詢暨心情協談專線」:02-3393-3575 ★專線服務時間:10:00-12:00;13: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