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賴聲川扮推手 烏鎮變身劇場揚名

郭士榛 |2013.05.20
2668觀看次
字級
國樂劇院原貌全景。圖/表演工作坊提供

【記者郭士榛烏鎮專題報導】挪威歐丁劇團前晚上演《鯨魚骨骸內》,觀眾享受浙江烏鎮新式劇場「秀水廊劇園」的氛圍。這是「第一屆烏鎮戲劇節」節目之一,「秀水廊劇園」及其他三個小劇場,是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設計的,呈現傳統和現代戲劇的交融。

賴聲川指出,「第一屆烏鎮戲劇節」由中國大陸演員黃磊動念,邀請烏鎮旅遊公司總裁陳向宏、中國導演孟京輝、台灣導演賴聲川發起,以一千三百年歷史的烏鎮為舞台,邀請六個國際級劇目、十二場青年競賽戲,一百多個團體表演五百多場。

文化創意 帶動觀光

「烏鎮戲劇節受亞維儂戲劇節啟發,不同的是亞維儂是大城市,烏鎮局限在一個小鎮上,但精神一樣閃亮。」賴聲川說,黃磊因十多年前拍攝電視劇《似水年華》找到烏鎮,戲劇帶來烏鎮觀光效應,「這就是文化創意產業」。

賴聲川表示,「文化創意產業分二種,一是立即見產值的文化創意,另一種是無形的文化創意價值,烏鎮戲劇節並不賺錢,但戲劇節成功,會成烏鎮另一種代言模式。」就像美國猶他州,原是沒沒無名的滑雪場所,因辦影展而世界知名。

烏鎮旅遊公司副總裁陳瑜指出,民眾願花一、二小時車程到烏鎮看戲,周末住宿一、二晚,達到度假目的;五月正是梅雨季節,走在小鎮老街上,可充分領會煙雨江南的詩意,達到戲劇節宣傳效果。

百年古蹟 新穎舞台

賴聲川在烏鎮最開心的事之一,就是烏鎮大小劇場都和他有關,像「烏鎮大劇院」是賴聲川推介台灣建築師姚仁喜給陳向宏,投資四億人民幣,蓋出可迎接世界級作品的演出場地。賴聲川規畫設計、改造百年歷史的四個建築物,成為特殊的中小型劇場,展現古蹟魅力,也打造新穎的舞台。

坐在原名「沈家廳」的古建築內,賴聲川表示,沈家廳是烏鎮旺族房產,共五進,每一進有花園,漂亮的三進燒掉了;他想做個傳統戲園子,取名「沈家戲園」,共二層樓,觀眾可喝茶看戲;傳統戲園隱藏現代化的舞台配備。

跟隨賴聲川在雨中,走訪每一個他再利用的古建築新劇場,別有況味,「國樂劇院」以前是戶外古戲台,有六百年歷史,特色是中庭三面有二樓看台,「戲台上木雕精美,可說是劇場的寶珠。」賴聲川說。

老戲新戲 完美融合

沿著河走到原是兩個倉庫的「蚌灣劇場」、「秀水廊劇園」,賴聲川戲稱為「雙胞胎」,他指出,「蚌灣劇場」設計成三面觀眾席小型劇場,兼具多用途,戲劇節期間是十二組青年競演場地。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秀水廊劇園」是獨特的環繞式舞台設計,方便演出者和觀眾互動。

戲劇節遊客絡繹,民眾陳小姐表示,烏鎮是封閉小鎮,卻可看到各種戲劇演出,有傳統、有現代,融合得很好,期待持續舉辦戲劇節。

賴聲川說:「劇場都修建好,除每年戲劇節演出,也可舉辦藝術活動,像影展、音樂節等,讓烏鎮在觀光旅遊中增添文化氣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