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商場愈來愈開放,在無數的成長和失敗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事情想起來簡單,但辦起來難;相反,有些事情想起來挺難,辦起來卻簡單。創業就某種角度來講就是「闖業」,就是「闖關」,需要敢於在法律沒禁止的範圍內去闖,因為事情到底難不難辦,只有闖過才知道;只有禁得起失敗磨難的人,才能享有成功的美好果實。
案例背景
中國汽車市場規模,目前已經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市場;但市場大並不代表生意好做,大陸車市外有世界汽車巨頭打壓,內遇搖擺不定的國家政策,在夾縫中生存的吉利汽車,成功站穩腳步成為中國汽車後起之秀。
吉利汽車創始人李書福出身浙江台州,正式學歷只有高中畢業的他,除了技術天賦外,藝術天分和語言才華也非常突出。他是技術天才—無師自通地造出照相機和摩托車;他能言善辯,說話極快,執行力極強。
李書福上學成績不好,高中就輟學回家。照相館是創業的第一站,照相機居然是自己動手做的,買一個鏡頭,然後買個皮套,再買一個固定底片的東西,齒輪自己做,閃光燈也是自己做,而且效果不錯。
自己動手做照相機開了竅的李書福,從此什麼都敢親手做。在他看來,汽車就跟玩具一樣簡單,他認為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一個引擎外帶車殼,裏面放兩個沙發。他甚至說,造汽車不比生產照相機難,照相機生產工藝還較精密些,生產汽車和照相機只是投資規模和生產線等具體問題的不同。「癡人說夢」的李書福果然魔術般地造出很多小汽車,成為中國第一個民營汽車廠。
吉利剛進入汽車行業時,沒有造車經驗的李書福買回一輛賓士,分分拆拆「造」出自己的「賓士」。誰知一上路嚇壞了大陸交警,人們嘲笑他是「瘋子」。然而,嘲笑與困境沒有讓他退縮,他義無反顧地走上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之路。
一九九八年第一輛吉利出廠,這款兩廂車完全是手工敲出來的,而且完全模仿其它車子。但李書福並沒有閉門造車,排斥與世界專業公司的合作。在保持民族自主品牌的前提下,吉利先後與韓國大宇、義大利汽車集團、德國等國際汽車公司聯合開發設計,確保吉利的研發在未來國內外競爭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進入汽車行業以來,吉利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上獲得七項發明專利、三十項新型實用專利、三十七項外觀專利,應用了五十三項四新技術,獲得十三項科技成果,為汽車自主品牌的創建闖出一條道路。吉利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整車生產能力在中國土產汽車行業也首屈一指。
二○○五年吉利汽車參加法蘭克福國際車展,帶著五款新車在德國露面,不僅獲得三千輛吉利旗艦車型的訂單,還得到歐洲市場三百個貨櫃零件訂單。
李書福帶領吉利國際化,已經辛苦地耕耘近十年。到目前為止,吉利先後開發出豪情、美日、優力歐、美人豹、華普、自由艦等系列車型,並將轎車出口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李書福國際化發展戰略希望在二○一五年產量將達到二百萬輛,其中一百四十萬輛出口或在海外生產。
李書福這位中國民營造車第一人,目前已高居大陸富豪榜上,在媒體聯合評選的風雲人物中,李書福高居榜首被視為國商界闖王。和其它的創業者相同,李書福的創業之旅充滿了各種關卡;在李書福身上,創業更像是在「闖業」—闖進新的領域,被封鎖的新領域。
儘管世界大廠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有利的經營條件,但也存在諸多可能造成不成功的因素。在中國這種水土環境下,其成功概率,並不比本土企業高。案例之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