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清華大學生組成「火星實驗室」,推出網路程式「蹺課救星」,學生只要上網註冊輸入課表,一旦老師開始在課堂上點名,系統便會透過臉書或e-mail發出警報;學生可針對課程的「甜度」、「涼度」,以及教授的「表達能力」、「關心學生度」、「教學熱忱」、「幽默風趣度」、「沈睡度」、「實驗室風氣」等指標上網評鑑;未來將陸續增加課程內容討論區、教師教學評比等功能。
學生「學以致用」研發「蹺課救星」,令人感慨,只希望這個網路程式別成為鼓吹學生缺課的工具。教授為維護高等教育品質,應該堅持教學品質,傳統點名方式也該創新,讓大學生出席率維持一定水準。
這群學生擬設計上網評鑑教授的「表達能力」、「關心學生度」、「教學熱忱」、「幽默風趣度」、「實驗室風氣」等指標,可見「蹺課救星」網路程式設計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蹺課,而是具有教授評鑑意味,因此,若真有心對於台灣過度僵化的教育體制提出改革,大可要求校方落實教授評鑑,要求淘汰不適任教授,而非推出「蹺課救星」。
「蹺課救星」得以受到學生熱烈反映,是否因為教授點名方式流於形式,或點名缺乏「創新」,以致學生有機可乘。學校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研發以電子方式或學生證,甚至手機來讓教授點名,縮短點名時間,藉以提高出席率。
大學生晚睡晚起,以致上課出席率低落,身為家長應督促孩子求知,協助做好時間管理。許多學生即使進入大學,仍然懵懵懂懂,家長有責任讓孩子在大學為自己規畫未來,不能放任「玩四年」。
準時上課未必象徵有效學習,但這是學生的本分。大學改變點名方式,教授持續控管教學品質,家長灌輸導正孩子學習態度,是提高出席率的手段;大家齊心為高教品質把關,不能讓缺曠課成為常態。
蕭靜方
(花蓮玉里/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