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禿鷹
教育部明文禁止體罰已久,但國中小體罰比率仍有二至三成,對此教育部表示,各縣市都有成立輔導管教輔導團,主動針對有體罰之虞的老師進行輔導,老師體罰學生如果情節重大,應回歸教師法,由學校組成教評會討論。
教育部訓委會指出,今年三至六月的國中小學生遭體罰調查,國中小學生未被體罰的比率,高達九成七以上。但官方數字顯示體罰不嚴重,主要是詢問學生的問題「是否在這一個學期曾被體罰」,所造成的誤差。
人本基金會昨天公布的調查,國中有百分之三十點五七、國小有百分之二十四學生曾被體罰,顯示教育部的禁令,無法讓體罰在校園中完全消失。
筆者認為立法禁止體罰,但老師仍以體罰的方式管教,除了與老師的個人管教與情緒控制有關係外,必須由輔導人員積極介入,徹底改善老師的管教方式。
透過進修與研習,或許可以增加老師的輔導知能,但老師有無法律素養和家長觀念偏差都有關係,否則體罰要根絕,似乎遙遙無期。
少子化現象讓恐龍家長愈來愈多,許多老師害怕管教動輒得咎,在地方民代「緊盯」下,老師管教壓力太大,反而助長體罰事件。
校園中老師管教過當或體罰成傷的案例不時傳出,老師即使基於愛心輔導或管教學生,只要體罰成傷就是違法,不了解法律的老師恐怕不在少數,顯然校園的法治教育,必須再加強。
老師對孩子當然應該有愛心、慈善、尊重和包容,才得以建立理解、安全和尊重的校園文化,才是防止體罰的治本之道。
蕭靜方(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