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回憶當年董小宛親手製作鮮花糖露的過程,言辭中流露出他是一位懂得欣賞女人的文士。
董小宛將花露釀為甘甜的飴糖,再以鹽梅調和,大抵上,凡是色香兼美的花蕊,都可以在初綻放之時,予以摘採糖漬,將來經年歷久,顏色永如新鮮出綻。尤其是在飲用之前,將花汁融入飴露中,這鮮花糖露尚未入口,花香已經撲鼻而來。「奇香異豔,非復恆有!」
其中最嬌美的花露,非秋海棠莫屬。世人皆知海棠無香,卻不知將它凝斂為露時,香氣獨冠群芳,因又稱之為「斷腸草」。其次像是野玫瑰、柑菊、丹桂……均得以製成花釀,其色澤橙黃、豔紅、月白,兼以縷縷絲絲在白瓷甌碗裡浮游纏繞,這樣的美妙甜品,只消輕輕品啜,那融漾著紅紫繽紛的花汁飴露,便足以喚醒人們舌尖上的春天!
中國明代文人記載香液最初的製作方法,是將鮮花置放在特殊的器皿上予以蒸餾,花瓣於是被蒸發出十足的香精,在水氣氤氳中逐漸凝結成香液。
清代顧仲在《養小錄》中說明「諸花露」的製法:「仿燒酒錫甑,木桶減小樣,製一具,蒸諸香露。」
至於李漁《笠翁偶集》中,則以「薰陶」法指陳:「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醞釀而成者也。薔薇最上,群花次之。」他的「花露拌飯」也是絕響:「宴客者有時用飯,必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
李漁曾經授意廚娘在蒸飯之前,先預備一盞花露,等米飯初熟時,便將花露澆淋之,再稍微悶蒸一會兒,拌勻而後盛入碗中。
客人均以為此穀米異常珍貴,其實是李漁選用了薔薇、香櫞、桂花等三種花露輪番上陣,也唯有這三種花香,與穀米的香味最為調和,尤其使人難以辨識。結果是將普通的米飯,帶往珍奇異香的迷花境界,使飲食情境隨處散發濃郁馥烈的清新春意。
明代人運用與義大利式煮咖啡法(Espresso)雷同的原理,創造出玫瑰、茉莉、玉簪、玉蘭等三十四種清雅的花露飲品,《桐橋倚棹錄》甚至補充道:這樣精緻與閒雅的生活頤養,最是天然氣息的溫潤與滋補。其尚真味、主清淡、崇簡約、求食益的美學意趣,亦如當時的文學品味,務求文字清新雋永,娓娓陳述,而終使人齒頰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