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花香,書有書味。
古人酷愛讀書,樂在其中。孔子讀《易》,留下「書編三絕」的佳話。韓愈「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杜牧「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陸游「藜羹麥飯冷一嘗,要足平生五車讀。」
書之味能發散出來,乃讀書之最高境界。《三字經》中提到「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讀書。對書的消化過程,就是熟悉古詩文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慣的過程,就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過程,也就是心領神悟的過程。
書之味除包含它自己的味道以外,還有另一種味道--品位。品位不是取決於書本本身,而是取決於品嘗書的人。
品位就是人們常提的文學修養、文學內涵。一個真正有品味的人,應不菲薄當代的作家,也愛慕古代的作家;只要是清麗的詞句,一定要注意汲取。杜詩亦以古體詩和近人的新詩各取所長,兼收並蓄。只要是精華,都應從中汲取營養。
書之味無奇不有,酸、甜、苦、辣,百味聚集。有抒情的,有傷感的,有憂國的,有愛民的。憑感情去讀自己喜歡的書是一種享受,所得到的是一種靈魂上雋永與自由自在和一種被了解、被同情的感受。天天或常常「吃書」的人,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觀念,他們認為:「有書為伴,孤獨也是一種享受,深刻而豐富;閒暇將卓有成效;幽靜將變得爛漫多彩;嘈雜也可以寧靜和諧。」這些被書征服的人,他們對書之味如癡如醉,回味無窮無盡!一本好書的味道會令人回腸蕩氣,心曠神怡。這才稱之為真正的書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