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行的第四項是誓願安樂行。
(四)誓願安樂行
第四安樂行,又稱為「慈悲行」。所言的誓願,是指一切未信者,住於此法中所發誓願。誓願的內容,是對在家、出家的人,生起慈心,對非菩薩的人起大悲心。所謂的慈悲心,應指為說《法華經》而令住於法的如實智,令他們成佛。經云: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上述之誓願安樂行,可分為三點敘述:
1. 誓願之境:對在家、出家之人起大慈心,對非菩薩之人起大悲心。
2. 發起誓願的來由:因末世之人,沒有聽到如來的方便說法,而且不聞、不知、不信、不解法華大乘。
3. 立誓願:這些人雖不知、不問、不信、不解《法華經》,但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不論在何處,都要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導他們入《法華經》,令他們成佛。
※髻中的明珠
髻中明珠的譬喻說,在無量的國土連名字都難得聽聞的《法華經》,如來清楚地宣說;又說今在此靈山會聽聞《法華經》者多麼幸運。此髻中明珠譬喻,是法華七大譬喻中的第六個,又作頂珠喻。
髻珠,指輪王髻中之珠。此喻之中,以「輪王」比喻如來,以「髻」比喻二乘權教,以「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之時,猶如實理之隱於權教。此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謂彼等已出離分段生死皆得作佛,猶如輪王解髻中之珠,授與功臣。
最後,以重頌強調實踐四安樂行的果報相。如: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並有轉三種煩惱障之好夢。假使在未來的惡世中,能講說《妙法蓮華經》的人,一定會得最大的利益、好處;而這利益,就是如上述等諸功德。(安樂行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