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有一位同事憂心忡忡談起她姐姐教育孩子的方式,她說姐姐因為擔心孩子營養不均衡會導致身體不健康,所以每餐都會規定孩子要吃多少分量的飯和菜餚,並且在每一餐飯後都會準備多樣水果供孩子食用;而這樣勞心勞力的結果,並沒有讓孩子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反而讓孩子因此討厭吃飯。
這位辛苦的母親每次到了用餐時間,就得想盡辦法,苦口婆心要求孩子把飯吃完;而每一次用餐,孩子總是一臉不悅,母親則是緊張惶恐,深怕孩子又沒把飯吃完,影響健康。
同事也曾經建議姐姐,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讓他們自己負責。如果他們這一餐不吃飯,就尊重他們的意思,但到下一次用餐前,不要給孩子零食吃。但同事姐姐又怕孩子餓肚子,所以總在冰箱及置物櫃裡放滿零食,孩子隨時都有東西吃,當然會有恃無恐。
同事有感而發地說:姐姐兩個孩子分別就讀國中二年級和國小六年級,因為母親凡事都幫他們準備好,所以他們一點都不認為,每天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及新鮮的水果吃,是件值得感恩且幸福的事;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相反地,他們還認為母親很嘮叨,也覺得自己沒有「吃」的自主權,有時母親準備的菜餚或水果分量太多,還會生氣地對母親說:「我剛剛就說只要吃三塊,為什麼盤子裡會有四塊呢?快拿走!」
同事另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國中及國小的年紀,但教育孩子的方式完全不同。他的朋友認為吃飯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從不要求孩子要吃多少飯菜;不過,她不會幫孩子準備任何零食,孩子平時吃東西的時間就是三餐用餐的時間。所以她的孩子每次到了吃飯時間,根本不用母親三催四請,老早就坐在餐桌前愉悅地享受今天的餐點,吃完還會幫忙收拾碗盤。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也希望孩子每一天都能幸福快樂。然而,有些分寸和原則如果沒有拿捏好,不僅會讓孩子因此養成壞習慣,也會造成親子間紛爭衝突的導火線。
「吃飯、睡覺」這些事情其實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孩子累了就會想睡覺,餓了就會想吃飯,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自己本身要做好的事情。父母要做的,只要給予健康新鮮的食物就夠了;如果因為過於擔心,而把這項責任硬攬在身上,並且用規定的方式強迫孩子每一餐要吃多少。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認為,吃飯是為了父母,不是自己的事情,還會因為每天被強逼著吃東西而心生埋怨!如此一來,孩子當然不會珍惜盤中的食物,更不會感謝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另外,父母在擔心孩子是否攝取充足的營養之前,也要關心孩子在吃飯過程中應該培養的習慣和態度;例如,用餐的禮儀、對食物珍惜的態度、對父母感恩的心情……這些都和是否攝取足夠營養一樣重要。如果孩子只是把營養的食物吃進嘴巴裡,卻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用餐習慣和態度,那麼父母苦心養育出的孩子,只是身體健康而已,時日一久,心理的不健康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這對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心情小語:為孩子提供營養健康的食物,並教導合宜的用餐態度及習慣,讓孩子口裡吃進健康,心裡放進愛與感恩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