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報導】為迎接佛誕節暨五十周年校慶,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與文物館合辦「書海驪殊」珍藏展,即日起至五月十九日在校本部舉行,有商代甲骨、佛典、古籍善本、二十世紀書刊等逾百種展品,年代跨越三千五百年,其中,館藏十三世紀雕版刊印之《高麗藏》,不僅是現存朝鮮漢文《大藏經》最早版本,也是全中國僅有的一帙《高麗藏》大藏經。
佛祖在世時的說教、制定的儀軌及有關教理的闡述或詮釋,均記載於大藏經。中國最早刊刻的大藏經,始於宋太祖開寶年間(十世紀末),世稱《開寶藏》,因在四川成都開雕,亦稱《蜀版大藏經》。雖然此版本大藏經早已散佚,但對佛法弘揚、佛典流傳的影響深遠。
現存最精審的大藏經,首推《高麗藏》。高麗國(今韓國)成宗年間,向宋廷求得《開寶藏》,即以此為藍本於顯宗二年(西元一○一一年)刊刻大藏經,至一○二五年竣工,此即《高麗大藏經初雕本》。之後,高麗國文宗第四子義天出家,於宋、遼及日本廣求佛典,並於宣宗三年(一○八六年)刊刻大藏經未收佛典共四千餘卷,通稱《高麗續藏本》。
高宗十九年(一二三二年),蒙古軍入侵高麗,大藏經板毀於戰火。高宗二十三年,重新設立都監開雕,以高麗初雕本、續藏本及文宗年間所得之契丹本互校,至高宗三十八年(一二五一年)才完成。《高麗藏》共刻造三次;而僅存的再雕本,被視為精本。這些刻於十三世紀,約八萬多塊的大藏經雕版,現藏於南韓海印寺,而海印寺大藏經板及板庫,於一九九五年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初期,首任圖書館館長裘開明博士從日本購入一千三百多冊《高麗藏》,據古籍專家考證,自《高麗藏》刊行以來,中國未有將其入藏的記錄,因此中大的這部《高麗藏》,全中國僅此一帙,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