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澤涵
《韓非子‧功名》有一句話:「一手獨拍,雖疾無聲。」經過演化,便成了千古流傳的格言——「孤掌難鳴」。單掌出聲只是仙俠魔幻裡的情節。它有物理學基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之間才能發生。比喻義昭然:力量孤單,難以成事。
幼時讀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當時覺得這個國家的人十分荒唐,竟被兩個騙子的一句「這衣服愚蠢的人是看不見的」唬得團團轉,而甘心成為一群愚蠢的傢伙,沒一個人敢去揭穿。
現在想想,那個說了實話的孩子,他便是一隻孤掌呀,卻沒有得到一個人的認可,而使國王繼續裝腔作勢。所以,孩子的孤掌之鳴其實早已產生,只是我幼時沒留心聆聽,當然意識不到;而這個共鳴早烙在讀者的心中——揭露了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虛榮、奢侈和愚蠢,褒揚了無私無畏、敢於揭假的天真爛漫的童心。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孤掌之鳴當時尚未敲響,或說聲響太微弱了,過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人才聽到聲若驚雷。
許衡隨眾避戰,路經梨樹園,行人摘梨解渴。許衡卻不動,在旁休憩。有人不解。許衡答:「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亂摘。」行人笑許衡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還有主人。」許衡正色:「梨園無主,我心有主。」許衡兩度拍起孤掌,似乎都沒聽見響應聲。
後來,這件事被行人傳開了,或許只當做笑料,但有心人聽了,為之震撼,便是第一聲鳴響;把它記錄下來,作為道德典故,世代相傳,便是第二聲響;不知挽回多少徘徊在警戒線的迷途者,使他們踏在正道,便是連環式的千古迴響。
把「孤掌難鳴」的第三個字換了,說成「孤掌能鳴」應該更合適,可這門功夫需要高士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操。
去年廣州「中山好人榜」上,有個叫麥容歡的老母親,兩個兒子先天智障,她不顧村人閒言碎語,悉心撫養孩子成長。丈夫和女兒離世後,真的孤立無援了,可她依然不離不棄,唯恐自己先走,便花了三十年教會兒子做飯。
孤掌鳴起了感人至深的母愛,對於許多不負責任的父母,無疑是有力的一鞭,還引起了村人的共鳴,得到了鄉鄰們的敬佩和幫助。又引起了媒體的共鳴,社會各界人士給予了諸多溫暖的關懷,使他們走過難關。
雙掌能鳴,孤掌也能鳴,正義的孤掌會贏得世人尊敬,便如武俠世界裡的大師,隨手一揮,便能甩出一個霹靂,無疑是世上最嘹亮的掌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