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阿彌陀佛,梵文Amita Buddha,意無量光、無量壽,故又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簡稱彌陀。係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於彼國土說法,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淨土。據《觀無量壽經》,佛身金色,眉間白毫宛轉右旋,眼睛似海水澄澈,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
其相式常見有坐像和立像兩種,手印以接引(來迎)印為常式。據《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接引(來迎)印分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分之為三,總有九種印式。佛之常隨菩薩左侍為觀音菩薩,右侍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西藏地區,此佛被分別視為祈求智慧的無量光佛、祈求延壽安樂的無量壽佛。密教則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另外,日本佛教繪畫則發展出山越阿彌陀佛圖、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等,表現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的情景。
〈阿彌陀佛接引圖〉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十二世紀末作品。圖右半部繪阿彌陀佛,左半部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身軀較小,主次關係明顯,三者皆立於赤、青、綠、黃的渦卷彩雲上。阿彌陀佛作接引狀,有綠色頭光及紅色舉身光,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雙足各踏青、紅蓮;觀音菩薩側立,寶冠上有化佛,頭光為白色,足踏青蓮;大勢至菩薩寶冠上飾寶瓶,頭光為青色。
二菩薩手捧金色蓮台,作勢迎接圖左下角的往生男子;男子的髮型、服裝為西夏(1032~1227年)党項族特有,其頭頂升起一道光束,化為騰雲的童子,光束蜿蜒至阿彌陀佛的白毫,象徵往生淨土。
背景以紅色為底,上方繪天宮樓閣及蓮花、笛、鼓、琵琶等樂器,表現淨土世界的莊嚴。
此幅作品強調西方淨土三尊與被接引者的關係,設色鮮豔,線條流暢,服飾容貌無不精心描繪。
西夏/麻布設色/高84.8公分×寬63.8公分/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國家博物館藏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
助印服務電話:07-656-1921轉1441~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