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浴血拚搏,就為一個「悟」字,有悟才會有成就。不執著理想,就沒有負擔,美夢也只能是夢了。《漢書》載:「泰山之溜穿石。」滴水沖石似不足道,經年之功,也能以卵擊石,哲學說這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孔子不發憤忘食做學問,體察民生疾苦,如何悟得「仁」和「禮」的精髓,開創儒家學派,影響後世千秋?牛頓不深深眷戀「蘋果落地」的畫面,執迷於知識海洋,如何悟得萬有引力學說,窺得科學巔峰,造福人類世界?
有人期待「靈感」,信仰「頓悟」,以為會突然成功,殊不知沒有因執迷而積成的深厚功底,是無法利用「偶之所得」的。曹雪芹少年家道中落,已有《紅樓夢》感想,因文學基礎不差,暫擱一旁,矢志投身書海,執迷文學,多年後才啟筆。
「悟」依賴於「執迷」,有悟必須執迷,執迷不一定有悟,不執迷肯定無所悟。
魏人南行,駕車向北,貽笑天下;燭火光明,飛蛾傾心,化為灰燼;尹志平痴心,小龍女無意,欲望唆使了不理智的占有,落得至死方休。
《老子》中有詞「無執」,順其自然,也主張苦修,祈盼得道,為「悟」而「執」本無過,過了頭,就成「固執」,不僅是佛門大戒,塵世中人也忌諱,戒的是一個「迷」字,忌的是「迷」字裡的「貪瞋痴恨」。網絡詞「無執之執」能闡釋,即不含固執的執著。
固執的人愛鑽牛角尖,容易「執迷不悟」。如魏人,南轅北轍,財足駒良也不敵規律,「迷」本身謬誤;如飛蛾,光火美好,付不起滅亡的代價,「迷」不值;如尹志平,過度占有,會離「小龍女」更遠,執「迷」方式有誤。
「悟」與「不悟」是「欲壑」的一念之間。
「執迷而悟」不是一味埋頭苦幹,而是講究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這是一個比「天道酬勤」更高明的成語。
楊過和小龍女真誠相戀,而師徒怎可如此?他們不顧輿論,通過心聲和感覺,堅持自己的判斷,悟得禮教吃人本質,真情應該打破世俗觀念。這段驚世傳奇,不但使神雕俠的美名愈盛,也在封建史添上了璀璨的一筆。
執迷的主體正大,是「得悟」的前提,否則,就會「不悟」、「難悟」。執著於態度,而不執著功利心態,執著而不沉迷,迷戀而不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