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樂行的第二項,是口安樂行。
(二)口安樂行
口安樂行,指不說他人和法過失,不令行者憍慢,又不對人歎毀長短、好壞、不嫌怨。簡單地說,即指必須謹慎說話,則可安樂地弘通此經。有質問時,不答以小乘法,應以大乘法解說。經云: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為針對弘經者之口業而說,示其種種說法之相。以動口善心為其行體,可說口安樂行是以離惡為體。主張在人間教化,必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並令得大乘之一切種智。偈中又言:「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晝夜不停說法,來顯示其慈悲心,此為大乘戒之本來面目了。
(三)意安樂行
意的安樂,指慎防嫉諂、輕罵、諍競之心,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對諸佛世尊,生尊敬為慈父之念,對諸菩薩發大師之想,平等說法。經云: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菩薩,常應深心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從經文中,可看出意安樂行,其主要在離四惡、修四善。四惡指:一、嫉妒、諂誑之心,二、輕罵學佛道者,三、惱亂學佛道者,四、戲論諸法,有所諍競。四善乃指:一、對眾生起大悲想,二、對諸如來起慈父想,三、諸菩薩起大師想,四、常深心恭敬、禮拜十方諸大菩薩。後段內容相當於〈法師品〉中「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悲心是也。」
〈法師品〉中的弘經三軌,在〈安樂行品〉中,皆可發現其弘經方式上的共通點,只是在〈安樂行品〉中,較為廣泛說明出來而已。此〈安樂行品〉的行動軌範,也可以說是以〈法師品〉之三軌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