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企銀因財務持續惡化,九月份的淨值為負兩億八千七百萬元,且無法在政府相關單位設定的自救期限內完成體質改善,只好公告將於下月十九日下市,未來很可能由「金融重建基金」接管。
按常理分析,一檔被宣判下市的股票,在僅存的交易日應會「無量下跌」,可是在公告下市日期訊息的當天,卻出現上萬張的異常交易量,其中外資就占了買盤的五成左右,引起金管會的注意,不排除有人以「假外資」身分炒作。
或許有人專門逢低買進類似台東企銀這樣的股票,等到重整或自救成功,可以大賺一筆別人所不敢賺的利潤,然而,不管是趁著下市這樣的重大利空消息,或是利用即將宣布併購的重大利多訊息,提前買賣的異常量都有內線交易之嫌,而且對股市的公平性和主管機關的威信,常常造成巨大的傷害。
各行業都有淡季與旺季,除非出現非人為的改變,否則單一行業的景氣循環大都有跡可循,所以分析個別行業景氣的榮枯,而作出投資判斷的投資人,所賺取的利潤絕對沒有問題;可是台灣股市因為規模尚小、主管機關又監督無方,更因內線交易認定嚴苛,真正被定罪的寥寥無幾,使得股市充斥內線消息與人為炒作現象。
以「電子一哥」鴻海為例,其企業併購的眼光精準無比,只要市場傳聞那家公司被看上,也不管消息是否屬實,股價立刻漲停,本益比也會被炒作到不合理地步,卻始終看不到金管會制止或處罰。
兩家公司進行合併的談判期間,依「保密條款」否認很正常,可是為何總是在正式宣布合併結論前,盤中就已有知道春江水暖的「鴨子」,進場大買股票?難道這樣的行為不涉及內線交易?
台灣股市如此群魔亂舞,金管會實在難辭其咎,不但不積極查辦,即使查辦也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金管會當然會被有心人當成是紙老虎,台灣股市又怎麼能回歸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