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面子 台學生課堂上靜悄悄

 |2013.04.25
184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台灣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國科會研究發現,因為台灣學生愛面子,加上過去的學習經驗多半是老師在課堂上單方面傳授知識,沒有課堂發言習慣。高達八成三的台灣學生修課經驗以背誦練習為主,導致學生的思辨與探究能力較弱,僅有二成八的大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互動,三成六願意參與課堂討論與發問。

國科會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深入訪談國內大學生,探討大學生在課堂提問及回答教師問題態度。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危芷芬團隊,調查三千多位北部公私立大學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發現有三成八的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問,三成六的學生會在課堂上參與討論。

有八成八的學生認為提問前應該先想清楚,怕問錯問題會被笑,導致我國學生的思辨能力薄弱,較難培養敢創新的人才。

危芷芬在調查中發現,國內大學教師多用講述法上課,儘管學生認為多互動對答對學習幫助較大,但在課堂上學生又習慣沈默不語,形成兩方矛盾的現象。

「先讓台灣孩子有時間準備思考,發問數就會增加」,危芷芬說,學生希望自己提的都是「好問題」、面子上不會被嘲笑。要激發孩子多提問,可以藉由團體討論、寫字條等匿名討論方式,鼓勵孩子表達想法。

師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符碧真說,過去在國外的求學經驗讓她發現,亞洲學生很少在課堂上發問,反而喜歡課後再私下提問;國內的教學經驗,也讓她發現,老師課堂上拋出的問題,學生常常不回答;甚至連詢問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沒有聽不懂的地方,學生也時常沒反應。一旦真的有問題,經常傾向課後再提問。

除了顏面問題,師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說,台灣過往的教學環境多半採取老師在課堂上傳遞知識,學生坐在台下聆聽,回家後再自行吸收。進入大學校園後,課堂上發言的機會暴增,一夕之間難改在課堂沈默學習態度。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回憶剛到德國求學時,將近一整個學期都不敢提問,怕自己德文講錯,或是問了奇怪的問題,讓同學、老師側目;當他成為老師後,他卻覺得,學生就算提了怪問題,其實也是真實反應他可能哪裡聽不懂,「恐怕是我的教學出了什麼狀況」,只要是學生的提問,都是好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