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讓人好奇的是,將帥不都是在後方運籌帷幄的嗎?為什麼需要跑到前線去跟兵對打,而且「將」跟「兵」打就一定會贏嗎?
中國很早就有兵法了,兵法告訴我們:兵與兵之間拚的是戰鬥技巧,將與將之間拚的是布陣謀略;理論上,古代主帥都是高瞻遠矚、決勝千里的,只有先鋒、副將等層級的武將才需直接上戰場加入混戰。
而且古人打仗規矩繁多,除了事先約定戰場之外,也講究身分,比如項羽曾經提議跟劉邦單挑,劉邦不奉陪的理由竟是「吾寧鬥智不鬥力」,項羽口才不好,否則應該回嗆:「誰說我有勇無謀的?你沒看到我身經『九十餘戰,所當(擋)者破,未嘗敗』?怕只怕你沒膽跟我鬥!」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兵與將雖是相互依存的,但大原則還是「將為兵膽」,將是扛大梁的領航者,兵需要服從於將。
因為古代技術薄弱,應變救急和控制事態都需要有經驗的指揮者,只有將領才擁有主導形勢的高度。萬一兵比將強,可能不把為將者看在眼裡;反之,將比兵強,又會孤身陷入敵陣。猶如《孫子兵法‧地形第十》所說:「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
即使「兵將身價不同」,但在追殺中,不管是兵是將,只看誰有本事取對方首級,名將在亂軍中被踩成肉泥的事件也不是沒發生過!而且歷史上那些將領一馬當先、衝鋒在前的紀錄,往往存在於小規模戰鬥中,為的是能夠激勵士氣。
雖然將領單挑逞勇的畫面,多半出現在茶館版的歷史小說中,用來增加故事娛樂性,不過將帥還不至於無視自己的權能和責任,在作戰圖上先規畫逃跑路線。
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是戰場上的小兵,我們也只能當一個聰明的小兵,認清方向,顧好自己,否則在千軍萬馬的一片混亂中,誰管是兵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