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桃園訊】五楊高架通車首日,行駛在林口地勢較高路段,相當於十層樓的高架之上,前方雲霧繚繞,白茫茫一片,似乎「雲深不知處」,有如處於「屋之頂、塔之尖、山之巔」騰雲駕霧般奔馳在仙境道路上的感覺。
開過了五楊高架,腦中留存的映像,除了「騰雲駕霧」,就是「真是太順暢了」,為了體驗五楊高架是否為北部生活圈的交通習性帶來巨變,媒體在開通首日,先由中壢交流道北上匝道,再從五十九公里處中壢轉接道,開上中壢五股高架路段,一路上,車子怎麼這麼少?不管是高乘載專用車道或中線、外線,車流量都很少,可以飆到最高速限一百公里以上。
到了四十點五公里北上匯入南下形成南北雙層高架最高路段,感覺到「高處不勝寒」,不但下起了陣雨,前方還籠罩在一片迷矇中,視線及能見度都受到影響,正好當地又是下坡彎道,小心翼翼的沿著車道前進,行駛約五公里後,在到環北交流道前,開下平面車道,通過泰山收費站,再由五股交流道迴轉,二十三公里路程,只花了十六分,估計比平面省了八到十分鐘。
中山高五股南下交流道,原本就經常塞車,光要匯入高速公路平面道,就花了至少十分鐘,進入五股平面和高架「匯流」的所謂死亡交叉,只見高公局大陣仗,幾百公尺就豎立一個門架型指示標誌,除非真的是「低頭族」否則很難不看到這些醒目的標誌,依照指標順利通過泰山收費站,再次轉接回到高架。但還是不少人發生走錯車道的情況。
五楊高架泰山林口南下路段,走的是下層車道,雖然是爬坡,但感覺坡度似乎沒有平面那麼陡,爬升到四十四點七公里以後,開始又是下坡路段,一路也是順暢無比,開到中壢轉接道大約花十七分,一路從眼睛餘光看到,南下平面路段車子還是多,到底高架有沒有達到疏解交通流量功能,可能需要時間的考驗!
走過五楊高架,最大感觸就是,行駛一定要專注,懼高症的最好直視前方,不要看兩側的風景,否則可能會「嚇破膽」。開通首日車流量小的原因,研判五楊高架原本就是設計給長途車輛使用,偏偏通車日,周末又碰到下雨,出遊民眾不多,上高架的車輛有點「冷清」。
五楊高架四十到四十二公里雙向高約三十公尺,加上地勢高,經常起霧,行經霧區務必開啟頭燈,小心駕駛。北上四十點五公里匯入南下雙層道路時,彎度稍大,要注意控制時速。還有最重要的,由於目前五楊高架只有泰山、中壢、五股轉接道及機場交流道,民眾在出發前一定作「功課」,因為走錯一個路口,可能就要多走二十公里以上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