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關於古代的致仕

海上 |2006.11.13
946觀看次
字級

官吏年老退休,由來已久。有史記載者,可上溯到周朝。古人稱退休為「致仕」,亦即「還祿位於君」,意為把官職交還給朝廷。

對於周朝規定的「大夫七十而致仕」,歷代朝廷都在沿襲。唐朝規定:「諸職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那麼,哪級官員在致仕之列呢?唐朝以前,一品至五品的高、中級官吏可致仕;元朝規定三品以下;明、清兩代則是凡官員年老告休,則令致仕。當然也有例外,朝中重臣,於國有功者,特旨選用者則不受年齡限制。元朝就有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最明顯的例子是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年過七十歲申請退休,可朝廷對這位國寶級的人物不批准,他直到八十六歲卒於任上。

退休官員有些什麼待遇呢?漢代官吏致仕後,有經濟上、政治上的待遇,待遇的高低視皇帝恩寵程度而定。唐代對致仕的官吏加授級、銜,五品以上官可得半祿,即發給一半俸祿;有功之臣,經皇帝恩准,可得全祿。宋代規定,凡文武朝官、內職,年老求退休者,享有增佚或加恩其子孫的優惠。
 
到了明朝,明太祖規定:「四品以下者,各升一等,給予誥敕。」以後,高級官吏致仕後死亡,還有贈官、贈謚及皇家派人去祭奠等待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