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美國興起一股「廢除兒童家庭作業」的風潮,部分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認為,學校出的家庭作業占據課餘時間過多,常剝奪學生享受嗜好、運動,甚至與家人相聚時間。「家庭作業無用論」也獲得國內部分人士的認同,但取消家庭作業是否有利學童學習,值得國人關注。
「勤有功,戲無益」,這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教育觀,整個社會氛圍普遍重視學生課業學習,課後作業也成為重要一環;若有從不指定回家作業,或者回家功課出得過少、過於簡單的老師,還有可能會被家長指責不認真。
從學習心理學來說,藉由回家作業的完成,能達到課後複習的功效。筆者在學校服務,確實經常面臨親師間對回家功課的爭議,偶爾還會碰上極端的家長;曾有位家長告訴筆者,「自從孩子上學後,為了寫回家功課,全家的生活品質急速下降」;但也有家長反映,「校長,某某老師教學不夠積極,回家功課都只有一點點」。
面對不同意見,筆者通常建議,學校老師出的回家作業只是「建議」或「參考」,家長應根據家庭作息,以及孩童學習狀況酌量調整,而如此作法,須透過親師溝通獲得共識後,由老師正式向學生宣布為宜,過去,我甚至舉辦「爸媽一起來打分數」活動,孩子更是唯「父母」之命是從。如此一來,許多因回家功課衍生的問題即可獲解決。
有關回家功課的指定,確實是一大學問,如何指定份量適中、性質多元、開放具創意的家庭作業,也是教師一大考驗。
過去,有關學童回家功課的指定,固然不是很令人滿意,但若驟然取消家庭作業,也許有利少部分學生學習,但恐怕不利絕大多數學童。在改變做法前,不可不慎,從作業內容、份量,以及親師相互配合的改變做起,應該才是漸進、妥當的做法。
國小學童的學習有個特點,那就是較為「被動」與「消極」,因此校園流傳著: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照玩」的說法。
過去每學期月考三次,現在更改為兩次,學生的學習態度明顯改變,部分家長與老師甚至發出恢復三次月考的呼聲。同樣的,貿然取消、大幅減少回家作業,是否有利於學童學習,值得家長與教育同儕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