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光南的銀壺茶器
四月不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我卻看見一片片綻放的菊花瓣,渾身是勁地在飽滿的壺面閃耀光芒。
四月的月亮似乎也不宜做為千里嬋娟的共同標的,而我卻能發現月亮的盈盈淚水,在茶香中凝聚清晰又透亮的層層湯暈。
第一次跟石黑光南先生正式見面,透過翻譯,我終於知道為何過去看過許多銀壺,卻從來不曾有過如此感動的原因。因為,先生告訴我:「銀器製作,是持有鐵鎚和技術者的內心世界;金、銀試煉人心,心有邪念者,絕對敲不出絕美藝品。只有抱持澄明禪心,才能創造出光彩永恆的工藝精品」。
金是汗水銀是淚
細看燈光下銀壺流曳的光芒貴氣,我尤其喜歡石黑先生對兩款貴重金屬做為媒材的虔敬:「金是太陽的汗水,銀是月亮的眼淚」,詩的語言令人震撼。
話說閩南語有句俗諺「春天後母心」,今年四月的台北也確實如此:天空始終陰晴不定,氣候忽冷忽熱,容易讓人感到毛躁不安。麗水街的「梅門賞廳」特別邀請兩位日本人間國寶:手造鍛金工藝世家「東浦銀器」第二代傳人石黑光南、表千家抹茶道傳人津田美智子教授,以及九州三川內燒傳人中里博彥等,來台做銀壺、香道、花道、茶道以及瓷器、漆器等茶具的交流、教學與展覽。彷彿一場適時的春雨,漱去連日來政壇數起弊案的陰霾煩囂,也為台北帶來清新的春意與繽紛。
今年七十二歲高齡的石黑光南不是第一次來台北,早在四年前,梅門創辦人李鳳山師父在日本驚豔石黑的銀器作品後,就年年邀他來台做觀摩展出。石黑先生忠實傳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鍛造、雕金、鑲嵌等技法,五十年始終以一顆禪心,憑著對傳統技藝的堅持,以一支鐵鎚敲出「玉霰」與「敲打」等足以傳世的系列精品。目前主要作品為湯沸(燒水壺)、急須(泡茶用的小壺)等茶器,均以造型端莊古樸、優雅大氣,且柔韌極富張力著稱,在全球享有極大盛名。
鍛金鍊銀成玉霰
首次看石黑先生專注敲打銀器,發出的悅耳聲響竟有如指尖在琴鍵敲出音符般,旋律單純但節奏輕快,還斟了滿滿的歡喜心。詳細問個究竟,原來是他獨創的「玉霰」技法中,必須透過身體記住節奏,才能成就整體完美的線條,否則一個敲打錯誤就會前功盡棄,讓我大感驚奇。
所謂「霰」,本為低溫時降下的一種白色不透明、近似球形或圓錐形,較雪更為密實的「雪珠」或稱「軟雹」,觀看石黑製作的銀壺或茶倉,外觀經常可見一顆顆突起,細緻如雪珠般嚴整排列,彷彿如來垂目合十,結跏趺坐蓮花之上,千錘百鍊所成就的「玉霰」令人動容。石黑先生說,透過凹釘、凸釘將銀板敲出一粒粒乳釘表面,還需以松脂灌進銀板壺身雛型,完成表面紋路後再將樹脂倒出成形。「霰」的數量少則三千、多則高達七千粒,包含五至六種大小變化,而一個銀壺至少要經過幾萬次的鎚打才能成形,令人難以想像。
儘管今天玉霰造型也廣為台灣陶藝家所模仿,運用在茶壺、茶倉的外觀,但以模具逐一將陶土黏貼的技法,顯然要輕易多了。
從菊花盛開時的花瓣線條演變而來的靈感,則是石黑光南自創的另一種「鍛金技法」,利用松脂的可溶性,先灌進由一片銀板手工敲打出雛型的壺身裡,再利用傳統鐵鎚由外向內一點一點敲打出需要的線條後,再將松脂倒出成型並修飾完成,一朵朵透明的菊花在銀壺表面怒放,讓人在品茶的瞬間感受秋天的涼意,最是愜意不過。至於外觀暗沉的古銅色銀壺,則是利用硫化處理所呈現,也較不易氧化。
近年茶文化蓬勃發展,對岸經濟快速崛起又創造了不少炒手買家,日本鐵壺和銀壺被炒得漫天價響,兩年前西泠秋拍一把「大國壽朗」鐵壺,曾拍出令人咋舌的九十五萬人民幣天價;以貴重金屬手工鍛造、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使用的銀壺,加上坊間盛傳「銀壺煮水能使水質變細變軟、茶湯更加香醇」之說推波助瀾,當然更炙手可熱了。其實日本銀器早在中國唐代同期即已出現,但銀壺、銀杯、香爐等茶道器皿則應始於江戶時期,傳承至今三百多年間,留下許多質地細膩、造型幽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競相搜羅的目標。
(※〈2013石黑光南銀器暨日本傳統藝術展〉即日起至四月二十五日止,在台北市麗水街梅門賞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