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說法。這個說法最主要的用心,是勉勵我們要能有廣納百川的胸襟,有互補雙贏的智慧,有團結合作的美德,的確,我們在腦力激盪之下,有效地克服了盲點,進而發揮整合的智慧。果如此,則如此的說法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這裡裏也要留意可能的陷阱。
為什麼這樣的說法有陷阱呢?原因在臭皮匠與諸葛亮之間的差別。原來,諸葛亮之為諸葛亮,在於他的智慧與果決,羽扇綸巾白馬素車,從容於千軍萬馬之中,此真名士也。易言之,諸葛亮之為諸葛亮乃是以質取勝,而非由量決定。反之,三個臭皮匠固然在量上超過諸葛亮一人,但是在質上卻不必保證優越。試想,三個笨拙之人其智慧果真能勝諸葛亮一人之智乎?我看未必見得也。因此,三個臭皮匠是否能勝過一個諸葛亮,也就不無疑問了。
其實,這樣的反省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我們能區分質與量的關係,質的優劣與量的大小,其間並不具有必然的關係。例如時下對人體美的要求,往往以瘦為美,問題是,瘦僅僅是身體的量,而此量的大小是否就能完全決定美不美嗎?一個瘦得像骷髏般的身體如何產生美感呢?反之,唐朝人對體態豐滿的追求,不正印證身體的量與美的質,其間並不是必然關係嗎?進而言之,我們的民生制度以多數決,所謂少數服從多數,這樣以量決定質,果然就毫無缺陷嗎?當然,這樣的反省並不是要推翻民主制度,也不是完全否定「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正面價值,但是,我們卻也不能因為其正面價值,而遺忘其背後所隱藏的可能陷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完整掌握此中的智慧。
說真的,我還是欣賞諸葛亮,但也能肯定臭皮匠,理由無他,天生萬物必有其才、有其用、有其價值。如何取捨,就端賴閣下以「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智慧,給予應有之定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