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婦人劉陳月桂有感於縣內復康巴士不足,將五名子女準備送給她的母親節禮物,轉買復康巴士捐給縣府,免費載送身心障礙朋友與行動不便老人,化小愛為大愛;熱心公益的義行,獲得縣長致贈感謝狀。
劉陳月桂表示,受老天眷顧的福氣,子女個個事業有成,兒孫滿堂,積極回饋家鄉,應該是最好的報答方式。由於長期眼疾,她最能體會身障者外出的不便,加上縣內康復巴士不足,希望對身障及不便老人有所助益。
地廣人少的偏鄉縣市,幾乎都存在相同困境,社福預算緊縮,醫療器材短缺,人民受到照護的程度遠不及城市,若無善心人士不斷地捐助財物或設備,雪上加霜的情形,勢必更加嚴重。
實際上,懂得知福惜福,將心比心,伸出援手救助貧困的事例,不在少數,只是大多數人習於默默付出,安於「為善不欲人知」的精神,反而無法喚起更多人「依樣畫葫蘆」,而頓失拋磚引玉良機。
筆者以為,默默行善,值得大家敬佩;但如果是將雪中送炭的愛心廣為散播,激起更大的愛心浪花,造福更多弱勢族群以及需要幫助的民眾,讓整個社會更溫馨,或許更令人讚賞。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助弱勢和公益,不但是奉獻愛心捷徑,也是維繫濃濃人情味的最佳利器,也希望媒體能發揮肩負社會教化功能的力量,多報導民眾義行,讓社會充滿愛與和諧。
田吉美
(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