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藉海水淡化處理來生產淡水,改善水資源問題。圖/法新社
「台灣會缺水並不是因為老天爺不下雨,而是因為降雨型態呈現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台灣為例,在這種降雨趨勢下,未來南部的降雨將更集中在夏季,冬季將更難天降甘霖,導致南部水庫將面臨缺水的窘境。周佳語重心長表示,以南部水庫目前蓄水量根本無法因應一整年的用水所需,而類似情況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海島型國家,世界各國都應該關注水資源的應用管理問題。
他表示,未來這種「溼季更溼、乾季更乾」的降雨現象很可能成為氣候常態,因此我們一定要及早「未旱綢繆」、建立正確用水觀念。他指出,在降雨無法「開源」的情況下,用水上的「節流」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因此大家共體時艱很重要。
他強調,節水絕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付諸行動。而政府相關單位也要及早因應,而不是等到天公伯不降雨或是水庫蓄水量「直直落」時才來展開限水計畫,而是要提早做好水資源管理,像是降低農業灌溉用水等措施,才不會緩不濟急、陷入缺水之苦。
對此,國內知名水利專家、現任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也在一場以「水資源」為題的演說中公開表示,台灣年降雨量在全球各國中排名第二,卻是名列全球第十八的缺水國,每當雨量一多就鬧水災,降雨減少就變旱災。他語重心長表示,要避免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政府當局一定要拿出良好的水資源管理政策以及做好水利建設與維護,像是興建人工湖泊、蓄水池等來存水外,同時也要定期清水庫淤積,才不會讓天公伯降下的珍貴「甘霖」又流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