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志華說,健走一秒鐘約兩步,十分鐘一千多步,一小時即超過一萬步,可消耗超過三百大卡熱量。根據研究,每天多消耗三百大卡,男性平均壽命是沒有消耗的一點三倍,女性是一點八倍。
台北醫學大學昨天舉辦「萬人健康齊步走」活動,從醫院走到象山,吸引近萬名民眾和國際學生參與,場面熱鬧。來自甘比亞的Colley說,走完以後覺得很累但很舒服。
據統計,每周健走三次以上,可降低三至四成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每天健走一小時,有五成機會可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對糖尿病患有很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陳志華說,健走要專心,最好配合手擺動。透過運動能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外,也增強肌肉強度,提高關節、肌腱的靈活度,減少意外跌倒機率,同時也可以預防憂鬱。走累了就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北醫附醫復健科組長胡家甄建議健走前暖身操要做全套,從頸部、肩關節、腰部、膝關節到踝關節,由上到下都要活動得相當徹底,才可以讓各處關節變得靈活,萬一不小心踩空或踢到石頭時,才有足夠的靈敏度避免跌倒摔傷。如果都未做暖身操,或只動動膝關節、踝關節效果有限。
要如何避免健走的運動傷害,陳志華說,有三點要注意;一、下坡傷膝蓋;二、速度要適宜,避免得到肌腱炎;三、要穿對鞋子,避免足底筋膜炎。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祕書長詹鼎正說,所有研究都顯示運動對身體健康是正面的。當走路快到某種程度時,對心肺有好處,若加上爬山,對心耐力和肌力都好,對骨頭密度也好。對老人來說,還可以預防跌倒。但完全沒爬過山的人別一次爬太久,免得隔天站不起來。
詹鼎正說,健走不是散步,走起來有點喘又不會太喘,若是雙人健走,兩人對話有點講不下去又不會講下去,同時會流汗。如果想以散步來取代健走,就得用時間來換,如健走三十分鐘,散步就要一小時或一點五小時,才能有相當的運動量。此外,最好每天都健走,一周最少要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