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門診常有因失眠問題前往就診的病患,中醫師表示,若狀況每周至少發生三次,且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影響生活,應尋求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佳峰表示,中醫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暝。不寐的證情輕重不一,輕者有入睡困難、眠淺易醒,有醒後難入眠,或睡眠時續時斷,嚴重者可能整夜無法入眠。治療除了使用中藥與針灸治療,也重視情緒管理,消除壓力來源,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中醫將常見失眠類型分成五大類型,概分為「實證」與「虛證」兩種,實證包括:肝鬱化火、痰熱內擾,虛證包括: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通常以「虛證」較為多見。
楊佳峰表示,中醫治療失眠的特色在於辨證論治,即是依照病人臨床表現區分不同失眠證型,以及區辨出造成失眠的主要臟腑後,給予相對應的中藥治療外,還須注重精神治療作用,消除顧慮的來源及緊張情緒。
他指出,失眠治療的服藥方法較為重要,為了使中藥在血液內達到一定濃度,一般早晨或上午不服藥,只在午後、晚上以及睡前各服一次;也可採用針灸治療,通常治療以下午為宜。
他強調,腦後的安眠穴,是失眠治療的奇穴。耳穴按摩也有助於輔助失眠治療,神門、皮質下、枕點具有清心安神鎮靜之功,又能調節大腦皮質,為治療失眠常用之耳穴。
楊佳峰提醒,日常生活除了要盡量規律作息,也要適當運動,但晚餐後至睡前不宜過度運動。飲食方面,午後不要喝濃茶、咖啡,晚餐勿食過飽,睡前不要抽菸飲酒。百合蓮子湯、安神方、雙仁粥、抗憂解鬱茶等藥膳及茶飲,可供民眾參考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