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的生起
此品來意,由之前聲聞已開解,並得將來之授記,但仍須歷多劫方能成佛。釋尊恐怕小乘狹劣的習氣未除,復生佛道長遠之恐怖心,乃敘述自己往昔求法之難,以消除倦怠之心;又以龍女當下成佛的事跡,以引發大眾欣慕之願。
故次以〈勸持品〉說明此經是諸佛之慧命,為眾生正因之佛性(本具佛性)。若如來滅後,人多弊惡,最難奉持,苟失其持,則佛種斷絕,此即為釋尊之隱憂。故有菩薩、聲聞羅漢、比丘尼眾等,默領佛意,安慰釋尊,各願奉持,不惜身命,廣說此經。
又,前面的〈法師品〉、〈寶塔品〉、〈提婆達多品〉,勸告受持弘通此《法華經》,舉出五個諫曉,即:寶塔品的三個告敕(三次徵求希望弘通法華經者),及〈提婆達多品〉中惡人提婆成佛、與畜生道龍女成佛的二個諫曉。與會大眾聽到此五個諫曉,愈發興起弘經的心念,響應此告敕,而表示滅後要弘經,此即〈勸持品〉。
做出這樣表示的約有五類,稱為「流通發誓五類」: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說菩薩等二萬跡化的菩薩眾發誓流通;第二、從「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以下,明聲聞等發誓流通;第三、從「復有學、無學」以下,明八千學、無學人等發誓流通;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明大愛道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六千比丘尼眾發誓流通;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明八十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發誓流通。以上五類大眾發誓弘揚此經。
題名的解釋
持者,「持」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讚歎等皆是。此品稱為〈勸持品〉的理由,是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以及二萬菩薩、五百羅漢、八千聲聞、僑曇彌、耶輸陀羅比丘尼等,發誓持經,故稱為〈勸持品〉。
於文初,藥王等願此方持經,次聲聞眾願他方持經,後大菩薩願十方持者,此方堪忍難化,非藥王弘願不能;他方為善國土,故聲聞能之;十方廣漠,故須八十萬億大菩薩也。而且在後半,如來勸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持經,因此而出現〈勸持品〉。若詳說,前段是受持,後段是勸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