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分析,我國攸關低收入戶福利的「社會救助法」在民國九十四年初修改,增設了「家庭財產排富條款」,以北市為例,凡是全家存款(含股票)平均每人超過台幣十五萬元,或全家土地與房子價值超過公告現值五百五十萬元的家庭,即不符合低收入戶標準,無法領取生活補助。
張金鶚表示,房市有四種型態,包括「損人損己」、「損人利己」,「利人損己」 以及「利人利己」。損人損己就是現在進場高價買房子,這樣只是替投資客解套,卻墊高房價,害慘自己及下代;他也點名銀行業如果持續放貸給投資客,也是損人損己,因為最後泡沫破滅,銀行就得苦吞違約呆帳,得不償失。
至於損人利己的行為,像是建商偷工減料,投資客炒房,或者業者故意釋出消息誤導大眾等,這些都是只求自己獲利,不顧別人死活。
利人損己指的是當前的幾項政策,包括奢侈稅、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以及討論中的實價課稅等,這些政策會損害到部份民眾包括投資客、豪宅客、多屋客等利益,但對大眾卻是有利的。
張金鶚說,上述三種都不是最好的型態,他認為國內房市應朝「利人利已」努力,包括鼓勵好建商蓋好房子、鼓勵物管公司致力於空屋有效再利用,以及推動捐房養老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