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延誤醫治,將使椎骨一節節沾黏如竹竿無法彎曲;持續惡化會導致失能、殘障。台北榮總昨邀三十歲患者VK克現身說法,他提醒民眾,唯有及時就醫、早期治療,才能擁有美好人生。
亞洲鋼琴演奏家作曲家「VK克」,身高一百五十五公分,十四歲時莫名腰痠背痛,以為打籃球造成的運動傷害,就醫骨科吃消炎藥,一直沒好,下背疼痛劇烈。
他嘗試過針灸、推拿、電療、捶子敲骨、吃中藥、太極拳等一連串民俗療法,走了六、七年冤枉路,直到二十歲就讀北藝大時,才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VK克回想當發病時年,下背僵硬、疼痛難耐,最嚴重時完全不能走動、搭車、撐傘,也讓他身高受限、並出現駝背與骨架不對稱,讓他在音樂創作表演路上,受到許多限制。
所幸,在榮總醫師細心照護,配合運動及物理治療,並使用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的生物製劑後,VK克的病情已有效控制,終於在音樂中找到生命希望。
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因免疫異常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抗腫瘤壞死因子易侵犯脊椎及關節,導致脊椎僵硬,早期患者易出現下背疼痛,就像機器人一樣,無法動彈轉身。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主要與家庭史及後天受傷或細菌感染會誘發HLA-B27基因活化,造成關節莫名發炎腫脹、椎骨一節節如竹竿般粘黏,無法行動。
林孝義強調,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目前透過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能有效延緩惡化,但本身若同時有肺結核、慢性B肝和C肝病史,要小心監控,避免用藥活化病毒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