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開始,一年就從立春起。難得春到陽光,這個冬天有好長一段時間看不到太陽,自去年立冬,北部地區十有八九都是溼冷天氣,這紀錄打破氣象局的統計。立春,一早起來,看見窗外一片白濛,經驗告訴我,晨間有霧,當日必是好天氣,霧散太陽就露臉。和風送暖天氣,一掃久鬱陰霾的心情,感覺春神來了,何不趁早去踩青。
牽了腳踏車就騎車出門,不讓東坡先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專美,也不輸「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瀟灑,漫無目的出走,看看街角那株櫻花開了沒?再回頭巷尾看春耕犁地,也許路上會遇到熟人,那就停車暫借問,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回家。踩青,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台灣早有走春習俗,「一年之計在於春」,就是不能辜負好時間。
騎車上路,附近農地都在春地翻土,耕耘機在前面吼吼地犁,白鷺絲緊跟於後,一下子飛,一下子駐,在尋找起土的蚯蚓小蟲吃,好不熱鬧。單騎上高坡,順著石門大圳走,到了春耕季節,秧田需要的水位,這裡都已準備滿溢。前些日子騎車上大壩,庫區滿水油綠,去年雨水足,今年用水不缺,看來春耕無慮,老農歡顏心情應該篤定。
再彎上一個彎,來到水稻栽種區,已整好地的農田,因為有源頭活水,都灌滿秧苗需要的水位,田埂縱橫,一方一鑑,由於陽光反射,倒映著遠山雲彩和近處人家,好一幅一幅水彩畫布,真像朱熹所吟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今天,水田裡還沒有農事,再過幾天,這裡肯定會很熱鬧,有忙不過來的農活,為那一片青翠和稻浪預作準備。
記憶裡的農莊現在也是農忙日子,那裡春耕要比北部早,因為接近北迴歸線,春天來得早,一般來說,花東縱谷春耕整地在節前,到了立春已是插秧時候,而高灘溪埔也有人一蹲一踞,那是瓜農種瓜的身影。中國有一句農諺:「立春如遇好天氣,農人種田不出力」,話雖如此,今年是不是豐年,都要等農人把希望埋進土裡,才能見分曉。
單騎順著農路,走農路為了避免車多,也寄望不期然的驚奇會在小路出現,這段農路特別彎曲,叉路又多,反正是踩青,就不必在乎多繞一個彎或少拐一段路,說不定山窮水盡時,會遇上「柳岸花明又一村」,誰也不能說明白。因為這個念想,車龍頭經常轉向,常和前一分鐘的想法不同,今天就將心情放逐,隨心所欲一番,沒有預設立場也沒有目的,只要兩腳輕輕踩踏,車輪就能轉動前進。
單騎向南轉,可以走龍潭繞茶園,也可以巡視三坑水圳,茶鄉有茶鄉風情,水圳有水圳出路,但走了半晌,繞了彎路,單騎卻莫明來到埔頂,這裡新蓋許多別墅,每個別墅都有一方天地,因主人的用心都別出心裁。春天早已來到這裡喧鬧,這家栽種的櫻花一樹火紅,那家桃花嫣紅,而李子樹花落如雪,茶花卻躲在綠葉中,一朵一臉歡顏。
一個巷道追逐一個巷道,欣賞家戶不同的春天,騎進一個大公園,公園有許多人在走春,印象中埔頂沒有等大公園,順著公園走一遭才發現,原來公園分成兩部分,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一大部分自己沒來過,原來人的成見來自於囿執,一知半解最容易產生誤會。到了埔頂離家就近,這趟踩青路,東逛西繞費了不少時間,額頭汗珠已在汨流,就順著大路騎回去。
回到家,再逛進自己的菜園,這個冬天經常溼雨,菜園裡雜草漫生,都快吞噬菜圃,是田園將蕪時。今天,那麼好的陽光,又是立春日子,我不必去躬耕南畝,就近回家拿了圓鍬就能鬆土,重新理好菜圃,讓溝分明,再鋪上一層有機肥就能播種。今天種下一畦兩式的菜仔,一種白菜,二種茼蒿,希望立春埋下的種子,驚蟄之後就能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