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因人成事」,意思是人的素質決定了事情的品質。
這個成語出於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門下食客毛遂之口,本來是調侃他的同事平庸無能,無法向楚王借兵拯救趙國,他譏笑那些庸才必須仰賴自己才能成功。
但這個成語後來衍伸出「要靠人的素質來決定事情成敗」的意思,就像「謀事在人」一樣,都強調「人選」決定結果。
同樣的一件事情,常因交代的對象不同而出現差異,有些人給他再難的任務,也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有些人恰相反,做事的品質似乎和人的品質有關。
《孫子兵法》曾說打贏對手有兩種途徑:一是自己實力堅強,經得起任何考驗而立於不敗之地;另一種則是敵強我弱,必須先把局勢穩定下來,再去抓敵人的弱點、踩敵人的死穴,尋求翻盤機會。
〈軍形第四〉的原文是:「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這兩種致勝方法,其實都需要卓越人才來頂住場面,才能往下談策略及出手時機。說來說去,人是關鍵,就像前面所說:「要靠人的素質來決定事情成敗」。
我們如何找到合適的人才?考評人的「素質」時,哪一項比較重要,到底是「智力」還是「態度」才是成事關鍵?
簡單講結論,現代科學家發現,智力超常不是天生的,多半來自後天的勤奮努力;比如愛因斯坦就是靠勤奮成為真正的天才,只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
這也是《孫子兵法》為什麼一再強調對細節的挑剔及堅持的精神,因為唯有執拗較勁、鍥而不捨,才能成為戰場上唯一贏家。
孫子相信命運主宰於人的手上,不會因為環境而埋沒謀事者的努力,身為將領唯有時刻做好準備,才能成就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