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節俗】 元宵節的乞龜祈福

文/林長華 |2013.02.21
4368觀看次
字級

自古以來,龜與龍、鳳、麒麟併稱為「四靈」,龜不但是長壽的象徵,而且是吉祥動物,閩南一帶特別崇拜具有靈氣的龜,尤其元宵夜,「乞龜祈福」是古老的民俗活動之一。

乞,就是向「神」祈求之意,「龜」是以米、麥等材料製成的「龜」形供物,用來祭拜及酬謝神明,以祈求平安及幸福。

「龜」內餡口味多樣、造型也繁複。有以粿模印製、灌製;有堆砌、塑造而成,因此有麵龜、紅龜粿、米包龜、米粉龜、米糕龜、麵線龜、風聘龜、橘子龜、沙其馬龜、花生糖龜、糖龜、米龜、餅龜、糖果龜、巧克力龜等不同稱呼的各種龜;龜狀供物製成後會再加以裝飾,以求雅觀。

「龜粿」物大者上千市斤,小的只幾兩;甚至還有用銅板、黃金打造的錢龜、金龜等。

台灣人視這些龜形吉祥物為福、祿、壽、喜、財的象徵。新春期間,尤其元宵之夜,乞龜的善男信女,紛紛到廟裡祈福許願。

乞龜儀式很肅穆,必須虔誠燃上三炷清香敬稟神明,然後擲杯請示。如獲聖杯,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 「名龜有主」,並向廟方登記後,迎回家中供奉三天後再分切食用。唯一條件是明年元宵節,必須訂製一隻更大的龜送回廟裡,以示答謝神明在過去一年中的關護之恩,謂之還願。

如此輾轉輪替,年復一年,寺廟的龜吉祥物像滾雪球似的愈做愈大,愈做愈多。形成一個社群、家族共同乞龜,一起分享,皆大歡喜的局面。

台灣的乞龜文化,在澎湖、宜蘭仍然流行。澎湖元宵「乞龜」還有個趣俗:「乞龜」歸家的途中不可與人說話,即便遇到好朋友也只能點頭微笑,否則會使乞得的心願半路流失;而乞得之物帶回家後,通常供奉三天。如果乞到的是個「大龜」,還必須敲鑼打鼓運回家供奉,每天上香參拜。三天過後才能將「大龜」切片,分送親友或鄉民「吃平安」,但「龜」的頭部則自家保留享用。

從二○○七年開始,台灣澎湖與閩南泉州兩地天后宮,聯合在泉州天后宮舉行元宵「乞龜祈福」節俗活動。一開始,用於製作大「米龜」的大米只有一萬多斤,二○一○年已多達三萬斤。可見元宵乞龜,不僅是分享福祉、和睦鄉里、懷報美好祝願的民俗活動,也是承載著兩岸鄉親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最好見證。

這種民間留傳下來的習俗文化,特別具有人情味,真是有趣又有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