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征涪陵,見猿母抱子,艾射中之。
子為拔箭,取木葉塞創。
艾歎息,投弩水中。
───宋‧周密《齊東野語》
這幅〈拔箭〉圖述說的故事,是真人真事。
故事說的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軍鄧芝(書法中寫的是鄧艾,可能誤植。鄧芝(?-二五一年),字伯苗,義陽新野人。而鄧艾(一九五年-二六四年),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
書法題詞的來源為《齊東野語》,此為宋朝周密所撰,共二十卷,專記南宋舊事。
而據《華陽國志》記載,鄧芝在征涪陵時,見到緣山有許多黑猿,鄧芝好弓弩,便親手射猿,一箭便中。猿拔出箭矢,捲樹皮、樹葉塞住創傷。鄧芝說:「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又有一說,鄧芝用弩射中母猿,子猿為母猿拔箭,捲樹皮、樹葉塞住創傷。鄧芝感動嘆息,將弩投入水中。
鄧芝逝世後,葬於益州德陽縣,今有一墓位於四川廣漢市向陽鎮。
從這些史書上所記載的故事來看,古人認為無故獵殺動物是會遭到報應的。《華陽國志》中所記載的有關鄧芝射猿的兩個版本:
其一,鄧芝用弓弩射中黑猿,黑猿拔出箭矢。鄧芝有自知之明的說出自己的命運:「我違反了萬物崇敬自然的本性,不久將會死!」鄧芝是一個知道做錯事而懂得檢討反省的人,雖然後悔莫及,但能坦然接受自己將遭到死亡的報應。
另一說,即是子愷先生所畫的〈拔箭〉,鄧芝用弓弩射中母猿,子猿為母拔箭,並用樹枝樹葉塞住傷口止血治療。鄧芝見到黑猿母子平日相依為命,相互疼惜,有危難時不怕危險,相互救助。黑猿母子的真情感動了他,他懊悔自己魯莽和殘忍的行為,因此將弓努丟棄水中,從此不再打獵。
兩種說法都道出了鄧芝射猿後的懺悔心境,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但能知懺悔,就是一種覺醒,發現自己做了不好的事,知錯並決心不再犯,也是一種提升。從此疼惜物命,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