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 台動畫文創 陳瑤:需勇氣與信心

郭士榛 |2013.02.18
1247觀看次
字級
影舞集表演印象團將劇場結合動畫,營造多元層次感。圖為《海底歷險記》劇照。圖/影舞集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影舞集表演印象團」推出舞劇《@夢》,觀眾不需戴特效眼鏡,可直接看見舞台一朵朵有表情的雲,偶爾幻化成人形,翩翩起舞,肢體結構精準流利,讓人剎時分不出是動畫還是舞者在跳舞。

「影舞集表演印象團」藝術總監陳瑤表示,透過科技,「音樂與劇場」、「戲劇與舞蹈」藝術表演更多元。「用3D動畫結合舞蹈與原創音樂、戲劇,製造虛實難辨的臨場感,在舞台有限的範圍中營造更多層次。」她以簡潔且具創造性的手法,設計作品所需的情境與效果,讓動畫、舞蹈與即時影像交叉呈現出趣味和張力。

從事電腦動畫與數位電影特效設計製作近二十年,陳瑤經歷九○年代好萊塢特效電影蓬勃發展期。她曾以動畫導演、藝術指導、數字特效設計總監、專案總監、製作部門主管等身分參與及主導十幾部好萊塢電影及其他大型案例的設計製作,包括環球影城的環境式特效影片《Escape from the Lost City》及數部國際廣告等。

在好萊塢製作無數電影特效的陳瑤決定回台灣,讓動畫在台灣紮根。「在台灣做動畫是大挑戰,因為沒有鋪好發展市場,且台灣動畫界缺乏既可競爭又可合作的包容心。」

美國經驗 分工很重要

陳瑤指出,美國拍一部電影,有紮實工作團隊分工合作,以動畫《恐龍》為例,恐龍的皮膚、肌肉、骨骼各有一組人研發製作,完成後另有一組人將其組成,再研究動作、重力,試給導演看,若導演拍板定案,又有一組人負責組裝再不斷測試。

陳瑤表示,美國人拍動畫往往不只一位導演,甚至需要三位,像是《史瑞克》、《蟲蟲危機》等,必須無中生有定出角色性格、習慣用語和動作等,需要團隊分工、整合。而有漫畫、童話為本《白雪公主》、《睡美人》、《蜘蛛人》等,仍需定出角色形象。

更讓陳瑤讚揚的是,美國電腦動畫進入娛樂電影,研發出技術,完成後一定會發表論文、召開研討會,公開拍攝技術,包括計算方式、解決困難的方法等,與其他動畫或電影公司分享成功的技術面,失敗部分則讓人引以為鑑。

台灣現狀 發展欠信心

「八○、九○年代,美國動畫蓬勃發展,每家動畫公司不斷研究開發;這些技術用到一般商業軟體,功能愈來愈強,商業軟體也不斷更新,使全世界成為軟體使用者,這些都是研發的成果。」陳瑤說,現在美國仍採用此方式發展,台灣是這些軟體的使用者。「台灣在動畫界做代工太久,以往沒有勇氣和信心做研發,現在起步有些遲。」

政府近十年努力推行文創政策,陳瑤以英國的文創政策為指標表示,英國當年推文創,了解音樂、戲劇、舞蹈、出版、電影、電視會是未來的流行文化,且早已看到當工業、經濟衰退時,將只有文化創意產業興起,因而要把產業作為目標,主導流行文化。

「但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下,首先要將藝術教育的根基肥沃起來。」陳瑤認為,人才培育很重要,台灣師資不足,又將人力分散到各學校,無法培養出有實力的人才。她認為,只有實務訓練能真正培養出有實力的動畫人才;除了需要政府鋪好發展動畫的環境外,國人更應該有勇氣和信心,這樣文創產業和動畫界才能有遠大的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