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妮民
母親說,怕把魚煎壞,就照這個方法做——裁一刀烤箱紙,面積略大於鍋心,平放鍋底,鍋裡無油,直接將魚置紙上;接著,用最微最微的火煎,魚便不焦。然後可逕去料理他物,待聞到香味時,翻面,香味再飄出時,即可起鍋。此法,適用於飽含油脂的魚類,如鮭或鯖。
我炮製數次,發現失手率真可近乎零,尤其鯖這種青皮魚類,煎來銀藍中帶點礪黃,表皮略起泡,頗有居酒屋烤物架勢。最棒的是,被火逼出的魚油只留紙上、不沾鍋底,料理完,連鍋子都免洗。
母親在意食材,注重有機。在彰化,她與父親自種九層塔和數樣蔬菜,採收後定期飛上飯桌;兩人上台北來探,總攜一鼓鼓行李箱,綁著綑帶,就地打開才發現裡頭滿滿全是菜肉:十幾尾冷凍鯖魚、幾片鮭魚切面、幾隻肉魚;水浸蛤蠣一袋,自製肉燥兩盆,外加雞捲油飯各類時蔬數包——她擔心殘餘農藥,又怕台北菜價貴,因而堅持在她認可的無毒超市買菜,且甘願一路提來。
我曾跟母親「實習」一陣。在台北或彰化廚房裡,我站背後看她豪氣剁菜、慢火煲湯。「煮排骨湯要加醋,鈣質才會溶出;炒空心菜要放酒,菜葉才會青而不老;小黃瓜抹點鹽才會脆,肉片要太白粉醃才會嫩。」主婦常識,學校沒教,母親一項項說與我聽。下得山去,她亦曾拉著我到市場實際踅一圈,告訴我哪家的雞新鮮,哪家的菜老實,或「魚仔,你會當跟這攤買。」比我更矮小的她站在人流雜沓的市場街角,指指點點,將這食材地圖耳語交付我。過去扛下全家養生重任的母親,除定時考察超市、按月翻看保健雜誌外,還常有感而發表示,「人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嘿,真聰明,不諳英文的她,怎知有句話就是「you are what you eat」?
母親啊,她原是L的母親;去夏之後,她也變成了我的。從初為人婦不懂廚事就得炊煮婆家上下的伙食,灶間實戰近四十年,她自豪著以這手土法鍊成的台式料理,把三個兒女餵養成人,讓他們福福氣氣、安泰健康。如今她把數十年心法傳授予我,無非,是希望我可以繼續煎魚做菜、繼續照料一個家;在她平日照管不到的城市裡,有人能替她看顧兒子的胃袋。這裡,或將建立屬於這家庭的一套新味覺系統,它既堅實又縹緲,既強壯又溫柔;那味道,未來的孩子們哪,他們,也會如L一般,這樣不時惦念著嗎?